美国媒体松口:GDPrankingsshift,中国悄然超越,美国沦为老二

 54    |      2025-10-10 13:18

美国那帮亲民主党的媒体,为了给特朗普使绊子,我看是连戏都懒得演了。这不,《纽约时报》直接扔了个重磅炸弹,宣称中国的经济,其实早就把美国甩在身后,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了。

这话一出,可不只是给白宫来了个下马威,更是让无数美国老百姓心里犯了嘀咕:合着咱们忙活了半天,已经不是世界第一了?

这篇报道的时机,那叫一个“精准”。特朗普的执政团队正干得热火朝天,媒体冷不丁地来一句,“我国在GDP方面已经落后于中国”,潜台词简直不要太明显:你们接手的就是这么个摊子,能不能力挽狂澜,全看你们的本事了。这不仅给现任政府扣上了一顶沉重的帽子,也为未来的大选埋下了话柄。要是经济搞不好,这口大锅,特朗普算是背定了。

一根尺子,量出两个天下

可大家伙儿的印象里,美国经济不是还挺猛的吗?名义GDP都快奔着30万亿美元去了,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老二?原来,《纽约时报》在这儿耍了个小聪明,没用咱们天天听的GDP总量,而是搬出了一把叫“购买力平价”(PPP)的新尺子。

说白了,这个标准不比谁家印的钞票面额大,而是看你兜里的钱到底能买多少东西,比的是货币实实在在的购买力。这么一算,美国那高得吓人的物价,瞬间让美元显得“虚胖”了不少。反观人民币,购买力那叫一个扎实。按这个算法,中国经济反超美国,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有意思的是,想当初民主党在台上的时候,为了吹嘘拜登政府的经济功绩,这帮媒体可都是名义GDP的铁杆粉丝。现在风水轮流转,标准也跟着换了。这操作,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不过话说回来,老百姓过日子,挣美元花美元,经济数据终究还是要看能买到多少柴米油盐,从这个角度看,PPP确实有它的道理。

一个印钱,一个拧螺丝

购买力的背后,是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路子。中国的经济底盘,是实打实的制造业,绝大部分价值都跟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商品绑在一块儿。就因为根基扎得稳,中国制造才能卖遍全球,成了世界供应链上谁也离不开的“超级卖家”。去年那近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就是最好的证明。

再看看美国这边,经济的大头是服务业,占了差不多八成。说白了,就是靠着过去攒下的科技专利和美元霸权“躺着赚钱”。制造业呢?在多年的外迁中早就被掏空了,现在只占GDP的一丢丢,严重的“空心化”了。美国难道不想重振制造业吗?当然想。想当年,美国的工业实力那是全球第一,钢产量占了世界的一半。

可时代变了,美国本土的人工、材料成本蹭蹭往上涨,除了那些高精尖的产品,大部分商品在美国生产,价格上根本没法跟人竞争。于是乎,企业都把工厂搬到更便宜的地方去了,本土的工业基础就这么一点点被抽干了。国家只能靠借债过日子,每年都是巨大的贸易逆差。

本想倒车,却挂了加速挡

特朗普上台后,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让“美国工业回家”,他又是呼吁又是施压,想让全球企业来美国建厂,也想让本土企业把产业链迁回来。想法是挺好,可开公司又不是做慈善。工厂设在东南亚,能源、原料、人工都便宜,产品才有竞争力。要是搬回美国,成本翻几倍都打不住,造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去?

更让媒体看不懂的是,特朗普一边喊着制造业回流,一边又想把能提供廉价劳动力的移民赶走,这不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完全违背了经济规律。不仅如此,他的一些政策,似乎还在给中国的赶超“猛踩油门”。《纽约时报》就发长文警告,要是特朗普继续这么干,这几年将成为中国“全面超美”的分水岭。

文章矛头直指特朗普的“削减开支”政策。在美媒看来,中美竞争到了拼刺刀的节骨眼上,政府就该不惜血本地砸钱支持高科技,就算背债也要保住技术优势。可特朗普偏偏要削减研发拨款,这不等于自毁长城吗?而另一边呢,中国还在持续加大对高科技的投入,一来一回,美国的优势很快就会被蚕食干净。

数据面前,嘴再硬也没用

特朗普的“全球征税”行为,更是被批得体无完肤。加征关税每年撑死也就多收个几千亿美元,连还美债的利息都不够。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大得惊人,美国被贴上了“自由贸易破坏者”的标签,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贸易中绕开美元,自己玩自己的了。

当美国忙着到处“退群”、“建墙”的时候,中国却在进一步敞开大门,用更低的关税吸引外资和贸易伙伴。效果怎么样?事实说话。即便是在贸易战的压力下,中国的贸易顺差依旧逆势增长。出口市场也变得更多元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同时,对东南排亚和非洲的出口却猛增。

这种实打实的数据,让越来越多原先“嘴硬”的美国媒体,也不得不低头认清现实。《纽约时报》就发文承认,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已经是美国的两倍了。后来又发评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输给中国》,承认中国在城市化、经济活力和技术潜力上展现出的巨大能量。这种转变,不是因为他们想通了,而是被铁一般的事实给逼的。

结语

就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阵子接受采访时也无奈地承认,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那一天,肯定会到来。他只希望,到时候这个转变能够和平地发生,别给美国带来坏处,也别给中国造成危险。

这位曾经的领导人的话,或许正代表了美国精英层一种悄然蔓延的情绪:与其想方设法地围堵,不如学会接受和适应。毕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终究不是靠媒体唱衰几句,也不是靠政客喊几句口号就能赢的。它比的是谁的根基更稳,谁的脚步更实。在全球化的今天,想靠关起门来搞敲诈来实现“再次伟大”,终究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