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委员黄娜拟提拔担任新职务,为1988年生人

 76    |      2025-10-08 13:20

在翻阅一些人事动态时,一则关于干部提拔的公示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事情发生在江西抚州,公示的主人公名叫黄娜,拟被提拔担任县(区)委常委。这种任免本是地方政坛的常态,但当几个要素叠加在一起时,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了。

首先是她的年龄。这位女性干部出生于1988年10月,这意味着她正处在三十多岁的黄金年华。在这个年纪,能够晋升至副处级,并且即将进入一个地区的核心决策圈子,即常务委员会,其晋升速度确实是相当快的。要知道,许多同龄人或许还在科级岗位上奋斗,或者才刚刚触及副处级岗位的边缘。因此,年龄是第一个让人感到惊讶的因素。

其次是她的身份。除了担任东乡区副区长之外,她还拥有一个分量极重的头衔:江西省委委员。这个身份就更加不寻常了。省委委员,在整个省级行政区划内都属于核心决策层面的成员。通常能够进入这份名单的,不是各地市的书记、市长,就是省直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无一不是厅级以上的重要官员。一位八五后、并且还是区级副职干部,能够位列其中,这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分量与组织认可度,是相当之高的。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和我一样充满了好奇:这位年轻的干部究竟有着怎样的履历?是否存在什么特殊的成长背景?我特意去查阅了她的公开资料,看完之后,感觉这件事更有探讨的价值了。她的职业生涯起点,可以说非常贴近大地。她并非那种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省市机关大院的“天选之子”,其第一份工作,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时间回溯到2013年,黄娜从江西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她选择前往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的一个名为东湖村的地方,担任书记助理。试想一下,一位拥有重点高校硕士学历的毕业生,投身于农村基层工作,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一个需要极大勇气和决心的抉择。她就在那个村庄,从助理开始,后来成长为村党支部的书记,一做就是数年。

在她的履历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其职务都带着一长串的后缀。例如,她担任唱凯镇团委书记的同时,还兼任着东湖村的党支部书记。后来她升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职务后面依然挂着村里的头衔。这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她并非那种下来短暂挂职“镀金”的干部,而是真正在乡村、在乡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干出来的。她的根,是牢牢扎在基层土壤里的。

从村干部到镇干部,再到2021年出任抚北镇的党委书记,成为一方主官,这个过程她大约用了八年时间。这样的晋升节奏,对于一位有能力、肯实干的基层工作者而言,算是一条比较稳健的成长路径。真正的“快车道”始于此后。2021年11月,她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这应当是对她基层工作成绩,特别是作为十九大代表身份的一种高度肯定。

到了2023年7月,她由候补委员递补为正式的省委委员,这一变化让她在全省的政治版图上都有了一席之地。这之后,她的职业发展节奏明显加快。2024年5月,她被调往东乡区担任副区长,分管的领域也颇具深意,全是关乎“三农”的硬任务: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林业、水利等。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民众生计的根本性大事,做出成绩并不容易,但恰恰也是最能磨砺干部能力的地方。

从一个镇的书记,到成为一个区的副职领导,负责如此重要的一摊事务,这本身就是一种重用。而仅仅数月之后,又拟任为区委常委,这表明她在新的岗位上,迅速地展现了能力并获得了组织的认可。

所以,如果我们将她的整个成长轨迹串联起来,就会发现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线索。一个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到最偏远的基层去,从村官这个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摸爬滚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从而赢得了组织的关注和信赖。随后,组织便有意识地为她提供平台、压实担子,将她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继续锻炼,她的舞台越来越宽广,职务级别也随之提升。她就像一个被精心选拔和培育的“种子型”选手,代表着一种干部成长的新范式。

坦白说,看到这样一份履历,我内心的感受是颇为复杂的。一方面,我由衷地佩服她。一个女孩子,硕士毕业后,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村,这期间所吃的苦、所付出的努力,想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从她获得的诸多荣誉,如“优秀大学生村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中,可以窥见她确实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

而且,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确非常需要这样既懂农业、又爱农村,还具备丰富基层经验的年轻干部来担当重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她的提拔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能够给更多愿意扎根基地的年轻人带来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她的晋升速度,尤其是在2021年之后,确实显得非常突出。这种速度的背后,除了她个人的卓越能力与不懈奋斗之外,也必然离不开组织的重点培养和规划。她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一个标杆人物。成为典型,意味着会获得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公众会用放大镜来审视你,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格外的关注。这对于她个人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我们还必须看到,像黄娜这样的“成功范例”,在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中,终究是凤毛麟角。她的成功,是否具有普遍的可复制性?又有多少大学生村官,在基层默默奉献了许多年,却可能始终未能等到驶上“高速公路”的机会。当然,这并非质疑她提拔的合理性,而是说,她的案例让我们得以观察到组织选拔年轻干部的一种新模式,一种对基层历练高度重视的新趋势。这种“从基层来,到关键岗位去”的培养路径,或许会成为未来干部选拔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而言之,黄娜的这次拟任新职,其意义已超出了她个人的职务变动。它更像是一个风向标,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国家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导向:年轻化、高学历、重基层。鼓励高学历人才到基层去,在复杂的实践环境中摔打磨练,然后从中甄选出最优秀的苗子,放到关键的岗位上委以重任。这套逻辑听起来非常理想,也确实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不知道当你看到这样一份履历时,内心会作何感想?是觉得“英雄不问出处,是金子总会发光”,为她这段励志的经历而喝彩?还是会认为,这种快速的成长除了个人奋斗,更离不开时代的机遇与组织的精心布局?或者,你是否曾设想过,如果换作是你,你会不会选择走这样一条先苦后甜、从最底层干起的道路呢?这件事,确实很值得我们普通人深入地琢磨一番。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