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清仓大甩卖”背后:轻资产转型困局与万达商业模式的致命伤

 61    |      2025-07-30 13:50

#AIGC热点大赛#七年前高喊"万达彻底轻资产化"的地产大亨,如今却在以骨折价抛售核心资产。从55座万达广场到快钱支付,从酒店管理到影视股权,王健林2024年累计套现520亿元的"自救清单"里,写满了轻资产战略的残酷真相——当商业地产失去重资产锚点,运营权与金融牌照终成无本之木。

从"轻资产战略"到"断臂求生"的戏剧性转折

2017年那场著名的"世纪交易"中,王健林将77家酒店卖给富力,13个文旅项目售予融创,宣告万达向"轻资产运营商"转型。彼时他豪言:"万达商业将不再开发一寸房地产。"七年后的今天,这场转型却演变为控制权与估值双杀的困局:珠海万达商管董事会10席中王系仅占4席,快钱支付估值从30亿缩水至8亿,万达电影实控权易主。

戏剧性转折发生在2024年4月,万达将48座自持广场打包出售给太盟投资。这些核心物业平均售价仅为市价六折,而交易条款中暗藏对赌——若2027年前未达收益率目标,万达需补偿股权。这与当年"只输出品牌管理"的轻资产宣言形成辛辣讽刺。

轻资产化陷阱:商业地产运营商的"无根之痛"

失去物业所有权的代价在租金议价权上暴露无遗。2024年万达广场平均租金涨幅降至3.2%,远低于华润万象生活6.8%的同期数据。更致命的是资产抵押能力萎缩,万达商管151亿货币资金面对439亿短期债务的窘境,恰印证了重资产作为"压舱石"的价值。

金融牌照的贬值更具警示意义。快钱支付从行业第四跌出前十,650万商户覆盖目标落空,最终以不足入手价三成的估值清仓。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没有场景支撑的支付牌照,就像离开万达广场的POS机——技术仍在,生态已死。

多元化败局:跨界扩张的现金流诅咒

万达的多元化版图曾横跨影视、体育、金融三大赛道,但商业地产现金流断裂后,这些业务迅速沦为"输血包"。万达电影控股权转让给柯利明,体育板块早早收缩,金融牌照折价变现。尤其讽刺的是,当年为快钱设定的"万达电商支付中枢"定位,随着电商项目夭折彻底失效。

520亿变现资金的流向更暴露战略迷失:其中317亿用于偿还到期债务,103亿支付对赌补偿,仅不到百亿用于商管系统升级。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与万科"城乡建设服务商"的多元化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商业地产的终极拷问:轻资产是否伪命题?

凯德集团的REITs+私募基金双轮模式证明,轻资产成功需三个前提:成熟REITs市场、5%以上净租金回报率、严格的风险隔离机制。反观万达,国内REITs发展滞后背景下,其商业地产净收益率长期徘徊在3.5%,却试图用运营权替代资产所有权,本质上是用轻资产口号掩盖资本不足的困境。

珠海万达商管IPO对赌失败后控制权旁落,恰似给行业敲响警钟:当运营方失去资产议价能力,轻资产协议不过是资本方收割管理红利的工具。

尾声:当"断腕"成为习惯

从2017年637亿世纪大交易到2024年520亿清仓式变现,王健林的七年轮回揭示了一个残酷公式:轻资产战略×重资本需求=持续性资产减值。眼下太盟投资的780亿豪赌,与其说是抄底,不如说是对中国商业地产最后防线的押注——当运营能力与资本协同成为稀缺品,留给转型者的时间已不足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