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广袤版图中,美国国债市场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美债被视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是众多投资者眼中的 “安全资产”。然而,近年来,美国国债市场却阴云密布,危机的迹象愈发明显,宛如一颗高悬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而在这场美债危机的风暴眼中,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主要海外持有国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全球投资者的心头。联邦债务规模已如脱缰野马般狂飙至 36.2 万亿美元,这一令人咋舌的数字意味着,平均每个美国人都背负着高达 11 万美元的沉重债务负担,仿佛被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已然让美国经济不堪重负,摇摇欲坠。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先后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做出下调,这无疑是对美国经济信心的沉重打击。而 30 年期美债收益率更是一路攀升,突破 5% 大关,达到了自 1982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信号无疑向市场传递出美债风险急剧上升的强烈警示。
全球央行也敏锐地察觉到了美债市场的巨大风险,纷纷采取行动,开启了抛售美元的浪潮。中国也置身于这一浪潮之中,为了降低风险、优化外汇储备结构,中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果断减持美债。数据显示,仅在过去三个月,中国就减持了 2800 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降至 7563 亿美元,创下了 16 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在面对美债危机时的果断与智慧,通过及时调整资产配置,尽可能减少潜在的损失。
中美两国在美债危机的漩涡中,经济角力愈发激烈。美国一方面在南海等地区频繁 “秀肌肉”,试图通过军事威慑来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又在贸易领域放出风声,称关税暂停可能再延长 90 天,试图以此来缓和与中国的紧张关系。然而,美国的算盘并未完全如意。美国国防工业 87% 的稀土供应依赖于中国,而特斯拉等美国企业也因石墨关税等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在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下,中美双方于 7 月 27 日至 30 日在瑞典再次展开谈判。此次谈判桌上,稀土、能源以及 8 月 12 日到期的关税暂停令等问题成为了双方博弈的焦点。美国财长罕见松口,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扩大内需,但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更多的是担忧中国在稀土等关键领域的反制措施,一旦中国收紧稀土供应阀门,将对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等造成严重冲击。
美债危机的不断恶化,其根源在于美国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美国驴象两党长期以来的政治博弈,使得债务上限问题从 2023 年一直争论到 2025 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财政部长耶伦多次发出警告,如不及时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将面临债务违约的巨大风险,但两党在利益面前互不相让,导致问题不断拖延。而两党达成的债务协议更是凸显了美国政府在应对债务危机时的短视与自私。协议直接削减了低收入家庭补助,以牺牲底层民众的利益来填补资本家的贪婪窟窿,这不仅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也让全球对美国政府解决债务危机的诚意和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
此外,美国政府长期以来的财政赤字政策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为美债危机埋下了隐患。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支出,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导致债务规模持续膨胀。而美联储在应对经济危机时,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金融市场,但却带来了长期的通胀压力。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又不得不提高利率,这使得美国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以 2025 财年前 5 个月为例,联邦财政赤字已高达 1.147 万亿美元,同比扩大 38%,其中国债利息支出同比上升 10% 至 4780 亿美元,财政付息压力已成为美国经济运行中的一颗 “定时炸弹”。
在国际层面,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也严重损害了美元的国际信誉。近年来,美国频繁对其他国家发动贸易战、加征关税,扰乱了全球贸易秩序,引发了各国的不满和反制。同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让各国对美元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 “去美元化” 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货币储备和结算方式,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就连长期依赖美元结算的中东石油出口国,也开始尝试用人民币等其他货币结算石油,这无疑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
面对美债危机的汹涌浪潮,中国迅速做出反应,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中国持续减持美债,优化美元资产投资组合结构。一方面,适度压缩长期美国国债持有比例,增加短期和高流动性产品,以增强应对突发市场波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将部分美国国债置换为高信用评级企业股权等优质私人部门资产,虽然这需要阶段性承受权益类资产的市场波动风险,但从长期来看,依托企业的盈利增长与抗通胀特性,有望部分对冲美国国债违约风险。同时,中国还在不断增加非美资产投资,从战略层面提升外汇储备的抗冲击能力。在区域布局上,根据经贸合作程度,增持经济金融稳定的 “友好” 国家央行或商业银行存款,并与 “金砖国家”、东南亚和非洲部分国家联手,扩大联盟内货币当局的货币互换额度。在资产类别上,利用部分外汇储备设立专门基金,参与中资企业在战略资源供给国的资源产业投资运用,购置能源、粮食、关键资源和战略性物资,丰富储备资产结构。
中国还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储备等领域的应用。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覆盖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交易金额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还能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汇率风险,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例如,在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
此外,中国积极完善对外经贸合作关系,降低对美依赖。通过拓展新兴市场,加强与全球南方和金砖国家等经济增速较快、增长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中国不断优化出口结构,降低出口集中度。同时,中国坚持稳定包容的开放政策,深入研究并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推进加入 CPTPP 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协定,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经贸合作格局。
在美债危机的阴霾笼罩下,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随着美元信用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货币储备和结算方式,中国积极推动的本币互换协议,正契合了这一趋势。这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美债危机使得全球资产价格出现波动,中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优化海外资产配置,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优质资产,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全球能源市场波动之际,中国可以通过合理投资,加强在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债危机一旦全面爆发,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美债作为全球资产定价的 “锚”,其收益率的大幅波动将直接推高企业债、抵押贷款等利率,引发全球主权债与风险资产的系统性估值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更严峻的资本外流压力和汇率波动风险,全球贸易与产业链也将遭受巨大冲击。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衰退将导致对外需求收缩,严重影响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因此,中国在积极应对美债危机的同时,也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与改革。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多边金融合作等方式,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例如,在 G20 框架下,中国积极推动债务重组协商,预防新兴市场债务危机扩散,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美债危机的风云变幻,考验着中国的智慧与勇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争中,中国应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积极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机遇。通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金融监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美债危机的惊涛骇浪中稳如泰山,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