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次真正的崛起,是凭空从云层里掉下来的。更像是一条河在暗处日夜蚕食山体,突然某天,山塌了,河道豁然开阔。外面的看客以为这是“突然变强”,河里的水却知道,拐点前早有无数次悄无声息的冲刷。
安全的底牌:从戈壁风沙到核俱乐部
如果把国家的底气排座次,核力量往往排在最底层,却最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处在被压力围困的地缘局面里,顶着外部威胁,决定走上自主研制核武器的艰难路。钱学森带着人从零搭起体系,在戈壁风沙里建塔、装配,1964年第一声巨响把中国推入核俱乐部。两年后,1966年导弹与核装置成功结合,技术链条拉直。1970年,第一颗卫星升空,1980年洲际导弹试射验证远程打击能力。对内,这一串节点让决策者“心里有底,不用日日仰人鼻息”;对外,它把“请坐下谈”的资格牢牢写进桌牌。这套安全底牌,让后面几十年的经济与科技投入得以相对从容,少了刀尖上跳舞的惊险。
粮食的革命:一碗饭背后的科学
核按钮让人放下心,一碗饭则让人安下心。袁隆平的团队在田里弯着腰,几千株稻穗一株株筛,选育路线在试验田来回折返。杂交水稻推广以1976年前后为分水岭,此后累计种植面积超过百亿亩,叠加起来就是数亿吨增产的粮食。到2023年,水稻亩产从700公斤提升到1251公斤,数据背后是更稳定的口粮保障,也是劳动力从土地上渐次被释放,转而涌向工厂、工地和后来崛起的城市服务业。对比同时期的一些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并不满足于“够吃”,而是把“吃得稳、吃得省”变成技术——这在经济学上叫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田埂上就是“种得更合算”。
市场的打开:从渔村到世界工厂
如果把核与粮比作底牌,市场则是外向的手。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后,几条关键线索快速铺开:制度松绑、要素流动、贸易通道打开。特区的逻辑很简单——把一块地先跑起来,吸引资本和技术,跑通了再带动大盘。深圳从渔村起步,码头灯火连着流水线的喧哗,出口贸易在短短几十年从百亿美元级别跳到万亿级别。到了2022年,外贸总额超过42万亿元,同比增长7.7%,这个体量几乎把全球供应链的许多关键环节都拽得动一动。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大约占全球的17%,这已经远超许多观察者当年的预估。哪怕在波动更明显的近年,2025年上半年被描述为“稳定”,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交出4%的增长,消费端的韧性开始承担新角色。
制度小科普里,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关键词——统一大市场。它的含义并不玄妙:标准一致、物流高效、数据与资金可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统一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叠加充沛劳动力,形成了“规模—分工—效率”的良性循环。许多西方学者的报告都强调,中国崛起部分受益于与西方的贸易和技术交流,但更重要的是能把流入的资本与技术在超大规模市场内迅速扩散,其粘合剂正是制度上的统一和务实态度。正如有人的那样,“先谈生意,再谈别的”。
技术与投入:用尺子量出的创新曲线
“奇迹”常常是投资曲线的另一种说法。1986年,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代号被写进国家科技版图——863计划,瞄准高技术的“卡脖子”点,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早年资金有限,不过几十亿元的量级,之后的数字一路攀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2.4万亿元。到2024年,R&D投入进一步增至3.61万亿元,同比增长8.3%。如果把科研当作一条长坡,稳定的加码就是“雪要厚、坡要长”。这条曲线后来在高铁、5G、人工智能大模型上同时显形,既有技术突破,也有大规模工程化、产业化的组织能力。
速度的组织:高铁与5G的双轮驱动
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这是中国高铁网络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十几年后,地图上的线越来越密,到2024年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时速400公里的技术继续推进。与钢轨并行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网络。中国的5G基站铺到300多万个,覆盖的不是抽象地理,而是活生生的产业场景——六成以上的国民经济大类已经把5G嵌入生产、物流、医疗等流程。中国移动推动的5G高铁应用,让列控、检修、安防走向实时化,京张高铁就成了“智能铁路”的样板间。高速路网+高速网络,叠加起来就是流通效率与信息效率的共振。许多观察者感受到压力的,不只是设备出货的份额,而是这种“从工程到生态”的组网速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全球竞争力,正是在这张硬件与数据的底盘上展开。
绿色与效能:成本结构的再塑
外界容易把中国理解为“量大即强”,而忽略了成本结构的变化。单位GDP能耗的持续下降,是衡量经济“含绿量”的窗口。数据显示,202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1.6%,这意味着同样的产出,能耗账单更轻。能源效率的改善,为制造和服务的利润率腾出空间,也为对外竞争提供“成本弹性”。这与“高质量发展”的口径彼此呼应——不是简单做多,而是做得更省、更稳。
粮与钢、铀与芯:横向看“底盘—加速器”组合
把核项目的时间轴与杂交稻、改革开放、863计划串在一起,会发现一种“底盘—加速器”的组合逻辑:安全底盘(核能力)保证外部压力可控;口粮底盘(农业增产)保证内部社会可稳;市场与制度打通供需循环;科技投入作为加速器,把效率与质量推上新台阶。这种排列不同于一些国家“战后红利带动工业化”的路数。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外溢中积累了资本和技术优势;而中国没有这种“外部战争红利”,只能在和平建设里把每一环补齐。也因此,西方曾以为中国需要一百年才能看见美国的身影,现实却比预设更快。
与邻为镜:相似起点,不同路径
横向比较更有说服力。韩国以中小尺寸经济体之力,构筑了强大的电子与造船产业链,但其容量与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不可同日而语;印度拥有庞大人口红利,却在统一市场、基础设施与产业组织上推进缓慢,贫困陷阱的惯性更大。中国的不同在于,结构优化进度更快,劳动力不仅仅便宜,更能在制度统一的环境里快速完成技能迭代与产业迁移。“世界工厂”不是一种静态标签,而是一台会自动学习的机器。
贸易与秩序:在世界上搭路
把视角从国内推到国际,会看到另一条线:不输出意识形态,而是先把路修出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落地,为区域互联互通提供融资渠道;金砖国家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增加,全球治理的议程上开始出现更多“南方的词语”。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过美国,这一指标虽非万能,却提醒观察者:世界的重心在移动。贸易是第一驱动,技术与资本跟随其后,话语权才渐次显形。许多西方国家的困惑,正来自路径差异——当他们预设为“先有理念、再有制度、后有增长”时,中国选择的是“先做生意、积累能力、完善制度、再讨论理念”。
创新之外的传统:精神世界的支撑
技术与制度之外,还有更软的力量。五千年文明并不自动生成生产率,却提供了社会在遭遇波动时的韧性。无论是戈壁的试验塔、南方的试验田,还是沿海的试验区,它们背后是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群体性格。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老话并不神秘,它只是在告诉人们:时间站在坚持者一边。
数据的注脚:被验证的“长期主义”
当下的指标也在补充这条叙事:2023年经济体量约占全球17%,外贸在2022年冲上42万亿元并保持7.7%的增速;研发经费在2024年增至3.61万亿元、同比增长8.3%;5G基站过300万个,六成以上行业已嵌入应用;高铁里程超过4万公里,时速400公里技术持续推进;消费端在2025年初表现稳健,1—2月社零增4%;单位GDP能耗在2024年下降了11.6%。这些数字不是并列的静态事实,而是彼此咬合的齿轮。西方学者指出,中国的崛起部分来自与西方的贸易和技术交流,但同样关键的是本土的创新驱动与组织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外部环境收紧,中国仍能保持结构性升级的趋势。
为什么被“算错”
回到的问题:为什么许多人把中国的时间轴算错了?一是错把“战后红利”当作普遍规律,忽视了“和平积累”的独特路数;二是低估了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扩散速度,尤其在标准统一与数字化基础设施已经完善的条件下;三是忽略了“底牌—底盘—加速器”的组合效应。当核安全、粮食安全、市场制度、科技投入四者并行时,增长的曲线会比外界想象更陡。
如果一定要给这段历程找一句注脚,也许可以借用另一句古语:“积跬步,至千里。”半个世纪前,起步的中国确实落后;半个世纪后,凭借务实的选择和持续的投入,它已经把自己放在世界大国的座位上。外界的不解可以理解,但对亲历者而言,这不是奇迹,而是漫长而清醒的自我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