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赢球的比赛,我看得愣是憋出了一肚子火。
计分板上91:86,中国女篮又拿下一场热身赛,两连胜,听着挺美。
可你要是盯着屏幕九十分钟,保准跟我一样,感觉像是吃了一顿没放盐的满汉全席——看着花里胡哨,吃进嘴里嘛,全是自己想象的味道。
两场球,不多不少,不多不少,不多不少,不多不少,不多不少,不多不少,不多不少不多不少,不多不少,不多40次失误。
这哪是打球,这是在场上搞集体行为艺术,主题叫“我不想把球传给队友”。
赛后,网上那叫一个热闹,虚拟的唾沫星子差点把李缘给淹了。
也难怪,姑娘在场上跟个无头苍蝇似的,防守被人一步过,进攻组织一团糟,决胜时刻更是成了对手的重点“关照”对象。
键盘侠们磨刀霍霍,恨不得立马开个批斗大会。
可怪就怪在,当所有人的长枪短炮都对准李缘的时候,我们首发阵容里,有个人,几乎把自己活成了一道透明的空气墙。
没错,我说的就是翟若云。
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离奇。
李缘那是“菜”得明明白白,她在挣扎,在犯错,在用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我很努力但就是打不好”。
可翟若云呢?
两场比赛,雷打不动的首发,加起来出手两次,得了多少分?
一个又大又圆的“0”。
这数据,你跟我说是韩旭在内线卡位时不小心蹭到的我都信。
她就像游戏里卡了bug的NPC,在场上机械地跑着固定的路线,不触发任何剧情,不掉落任何装备。
这感觉就好像,你是一把被寄予厚望的狙击枪,结果到了战场上,你既不开镜也不开火,愣是把自己当烧火棍使。
这就不是枪法准不准的问题了,这是你到底还算不算一把枪的问题。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一年前的亚洲杯,那时候的翟若云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
她是球队锋线上藏在暗处的一把冷箭,埋伏在底角,只要机会出来,手起刀落,三分雨下得对手心里发毛。
可现在呢?
当她唯一的必杀技——三分投射——进入了漫长的CD冷却时间,她在场上的所有短板,就像退潮后沙滩上的垃圾,被暴露得一览无余。
没突破,没策应,防守还慢半拍。
这下可就撞在了宫鲁鸣指导的枪口上。
宫鲁鸣是谁?
那是中国篮球的“铁帅”,当年带男篮,最痛恨的就是功能单一的球员。
他的篮球字典里,最忌讳的就是“偏科生”。
你需要是战士,能在泥潭里肉搏,能在逆风时咬碎钢牙。
所以,当宫指导看到翟若云在场上如此“安逸”地折返跑时,他的耐心条显然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
于是我们看到了比DNP(教练决定不派出场)更残酷的一幕:顶着首发名头,出场时间却被不断蚕食,最后,直接被遗忘在板凳席的尽头。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判,是宫鲁鸣回归后,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被“打入冷宫”的人。
他用这种方式,给全队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想去巴黎奥运会?
可以,先拿出你的十八般武艺,光会一招鲜,在这儿可吃不开。
这么一看,李缘的挣扎反而显得不那么刺眼了。
她的问题是技术和心态上的瓶颈,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而翟若云面临的,则可能是职业生涯定位的根本性危机。
当然,把锅全甩给一两个球员,那纯属耍流氓。
这支中国女篮最大的问题,是那见鬼的40次失误背后,暴露出的团队化学反应约等于零。
全队上下,除了把球塞给内线的韩旭让她一打五之外,似乎就找不到第二个靠谱的战术。
这种打法,说难听点,就是一种“甜蜜的毒药”,能赢下一些无关痛痒的热身赛,但到了真刀真枪的赛场,一旦韩旭被锁死,我们就得集体抓瞎。
所以,这两场“丑陋”的胜利,与其说是喜报,不如说是一次刺耳的警报。
它告诉我们,距离一支成熟的世界强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宫鲁鸣指导现在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激活某个球员,而是要给这支略显迷茫的队伍,重新注入“铁血”的灵魂。
那么,这场风波,究竟是宫指导在为巴黎奥运会敲山震虎,还是仅仅只是两个年轻球员的状态起伏?
这根被宫指导挥舞起来的“教鞭”,下一个又会敲在谁的身上?
评论区里,等你开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