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手机,看到王诗龄又上了热搜。。
这次不是因为她穿得多贵 也不是因为画作拍卖了多少钱 而是她在伦敦时装周上走秀的样子——站那儿一笑 落落大方,眼神都不带闪的。。我盯着那视频看了好几遍 心里头突然一颤:这小姑娘,真的长大了。。记得当初在《爸爸去哪儿》里那个爱哭、总要妈妈的小丫头,现在站在国际舞台上,居然一点怯场都没有
有人说 这是王岳伦教育得好 父女俩一起画画、参展、互动频繁,看得出用心。。
这话听着不假,可我心里却有点堵。。
你说王岳伦这些年陪女儿多,教她画画 带她看展,这些我都信。**据可靠消息,他每周都会陪着王诗龄练素描,还请了专业老师指导**,这份坚持确实难得。可我就想问一句:一个孩子能有今天这份底气 光靠几年的“陪伴式教育”就够了吗?我老家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家里砸钱请外教、报班、出国游学,折腾三年还是磕磕巴巴。而王诗龄呢?英文流利得跟母语似的 谈吐自然 气质沉稳。这不是突击能出来的,是从小浸在那种环境里长成的。
我记得李湘早年上节目说过一句话:“我不心疼花钱,我心疼的是孩子没机会见识。”那时候网上骂声一片,说她“富养毁孩子”,什么“一天花几万块”“吃进口燕窝当饭”,各种夸张标题满天飞。可现在回头看看,人家女儿活得自信、独立、有主见 反倒没人提当年那些话了。**李湘曾公开表示 每年花200万养女儿都不心疼**,这话放在今天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凡尔赛”,但你细想 哪份优雅和从容 不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我表姐在杭州做国际学校顾问 有次聊天说起王诗龄读的那所英国私立学校 一年学费七十几万打底 还不算住宿、交通、课外活动。。
她说 那种学校挑学生不只是看成绩 更看家庭背景、语言能力、社交素养。。**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独自在国外生活,背后没有强力家长操心安排 根本不可能稳定下来**。。你想啊,换作是你女儿,敢让她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念书吗?吃不吃得惯?有没有人照顾?心理出问题谁管?可李湘就这么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好几年。。
前阵子刷小红书 看到一个叫“辣妈观察局”的博主发帖,说:“现在全网夸王岳伦教得好,那李湘这些年送马术班、请私教、带全球旅游,算不算数?”底下评论炸了。有人说:“妈负责铺路 爸负责露脸,太真实了。”还有人讲了个段子:“别人家爸爸带娃去公园喂鱼 王岳伦带娃去巴黎看展——可机票是谁买的?”笑完之后 心里有点酸。
我住的小区里有个妈妈,孩子上国际班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准备早餐、检查作业、送上学 晚上还得陪读到九点。老公偶尔周末带孩子去趟游乐场,全家就夸“爸爸真称职”。这场景熟不熟悉?好像只要父亲“在场”,哪怕只是露个脸,就能被捧成“模范爸爸”。而母亲日复一日的操劳,反而成了“应该的”。**这种现象在育儿圈太常见了,明明是两个人的事,最后功劳只算一半**。
其实我也不是说王岳伦没付出。他能在离婚后重新承担起父亲的角色,陪女儿画画、鼓励她表达,这当然是好事。**据一位自称曾任职李湘家育儿顾问的知情人士透露 李湘对女儿的成长路径从五岁就开始规划**,包括语言、礼仪、财商、艺术修养 每季度还要评估调整一次。这种级别的投入,哪里是“有钱就行”四个字能概括的?这分明是一个母亲在用尽全力为孩子搭台阶。
前两天翻到一段旧采访,李湘送王诗龄第一次出国读书 在机场抱着女儿叮嘱:“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 饿了就吃饭 冷了就加衣。”她说着说着声音就哽住了。那时候我没多想 现在再看 忽然觉得特别心疼。一个女人,把孩子送去万里之外,嘴上说“为了成长” 心里哪有不疼的?可她从来没抱怨过累,也没拿这些事出来博同情。
网上有人说,王诗龄现在这么自信,是因为父亲给了她情感支持。这话没错,但别忘了,**真正的自信从来不是凭空来的**。它来自一次次被允许试错的机会,来自见过大场面后的淡定 来自知道“无论怎样都有人兜底”的安全感。而这些 恰恰是李湘用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一点点垒起来的。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教育成功”的光环戴在父亲头上 仿佛只要他不缺席,就是伟大。可母亲呢?她们像空气一样存在,看不见 摸不着,但一旦没了,整个系统就崩了。就像做饭 爸爸偶尔下厨,全家感动得不行;妈妈天天三餐准时,反而没人记得她有多辛苦。
所以当我看到满屏都在夸王岳伦“赢麻了”的时候 我就在想:如果今天王诗龄的父亲是个普通人,没名气、没镜头、不会画画 她还能不能拥有这样的舞台?还能不能被人看见?还是说 这份光芒的背后 从来就不该只有一人站在聚光灯下?
**王诗龄越来越自信,大家都夸王岳伦教育成功,那李湘的努力算什么?**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