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交官许世英出使法国,被对方记者刁难,一句话让其羞愤离去

 180    |      2025-07-26 06:51

从老早以前开始,外交官的形象就不只是他们自个儿的事儿了,他们还代表着整个国家。作为外交官,一举一动都得小心谨慎,因为稍微出个差错,就可能给国家脸上抹黑。

晚清那会儿,有个外交官叫许世英,他出国办事时,碰上一回邀请,说是要看脱衣舞。跟他一块儿的那些外交官啊,不是闭眼就是拿手袖挡着脸,不好意思看。可许世英呢,他倒好,一点不扭捏,大大咧咧地把那场表演从头看到尾。

宴会一完事儿,记者们就围着许世英问东问西,想给他来个下马威。可许世英机智得很,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那些记者说得没话可说了。

许世英那时候是怎么回答外国媒体提问的呢?他的人生经历又是什么样的呢?

【许世英成就】

说到许世英,可能很多人都没啥印象,但他的本事和付出那可是真的牛。许世英活在的那个年代,真的是乱糟糟的,不过乱世也容易出能人。晚清那会儿,慈禧太后一手遮天,忠心耿耿又能干的大臣想出头,那可比登天还难。

不过,许世英在那样的动荡时期竟然当上了外交部长。多亏有他这样心怀国家的人,在国外挺直腰杆,维护咱们中国的面子,这才让中国后来有了发展的可能。

许世英不光在清政府里当过大官,他还一路走过清政府、北洋政府,一直到民国,算是正儿八经的“三代老臣”。政权怎么变,都没能让他忘掉为国家出力的心。不管在哪个时候,他都拼尽全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许世英在清朝政府那会儿,起初只是个小秀才,后来竟一路爬升,当上了外交大臣。这一路走来,他吃了多少苦头,咱们可想而知。更没想到的是,他刚开始干的活儿,跟外交那是一点不沾边儿。

那时候,他干的活儿跟法律打交道。一踏上仕途,许世英心里就清楚,清政府已经是日落西山,早晚得换人。老百姓的想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变了样,封建那一套,已经是走到头了。

他工作那会儿,觉得外国的司法体系挺健全,就想照着他们的样子改改咱们的法律。可惜啊,那时候的清政府太腐败,根本不理会许世英提的建议。没过多久,政权就垮台了。

许世英后来在北洋政府里混过一段时间,不过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就离开了北洋。过了好些年,许世英还是心系国家解放,继续贡献力量,甚至还坐上了北京政府国务总理的位置。

不管是清政府时期,还是到了北洋,亦或是他决定离开北洋找寻新方向,他每次做决定都是跟着自己的心走。还没进官场那会儿,他就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靠自己给中国带来新气象。

在抗日战争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文官许世英也没闲着,他跟日本政府的高官较上了劲。他指出的日本攻打中国的那些策略,后来竟然全都应验了,这足以说明他眼光独到,看得远。

说起他的辉煌成就,那人生经历更是没得说,简直比戏里还精彩。在动乱不断的岁月里,他稳稳当当经过了三个朝代,就像乱世里的一股清流,特别显眼。

【徐世英此人】

1873年,许世英在池州至德县呱呱坠地,他的到来让整个许氏家族都沉浸在高兴和庆祝的氛围中。许家的族长还特意出山,亲自给他取了这个名字——许世英。打从这以后,许世英就踏上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小时候的许世英,跟家里的其他小孩没啥两样,就是说话早些。可家里人渐渐发现,他对书本特别着迷,感觉他在这方面可能有那么点天分。所以,就开始多让他接触书籍,好好培养。

许世英刚开口说话时,他爸妈就开始教他认字读书。虽说他们不是专门的教书先生,但教许世英启蒙那是绰绰有余。家里长辈们都很用心地培养他,因此许世英在小伙伴们里面显得特别出众。

许世英8岁那年,老家来了个挺有名的老师,叫许殿邦。他在当地办了个学堂,不过收学生的规矩严得很,要是他不满意,你家就是再有地位、再有钱,也别想进去。

许世英的爸妈一门心思想给他最好的学习机会,就抱着碰运气的想法,带着许世英去找了那位老师。许殿邦一瞅见许世英,就觉得这孩子跟其他小孩有所不同。

许殿邦想试试许世英到底有多聪明,就给他出了几道连大人都头疼的难题。结果八岁的许世英回答得又快又好,这让许殿邦特别意外,他二话不说,立马就决定要教许世英学东西了。

许世英的爹妈真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这么有出息。不过拜师学艺这事儿,关键还得看他自个儿乐意不乐意。许世英瞅瞅爹娘那满脸希望的样子,还有站在跟前的先生,啥也没说,立马就跪下磕头认了师。

拜许殿邦为师后,许世英学的都是老一套的儒家和圣人那套理论。不过呢,到了私塾,许世英还是跟在家一样自在,老是不急不慌地踩着点儿进教室。先生讲完课让大家背书,他就直接趴下睡着了。

一开始,许殿邦心想许世英可能是晚上读书读得太辛苦了,于是特地挑了个晚上,准备在睡觉前去许世英屋里瞅瞅,劝他早点歇着。可谁成想,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了许世英沉沉的鼾声。

第二天一上课,许世英又跟平常一样,头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许殿邦想到昨晚许世英那么早就去睡了,今天竟然还敢偷懒,心里头那个火啊,一下就上来了。他猛地一拍桌子,响声把许世英直接给震醒了。

当许殿邦正火冒三丈地训斥许世英时,许世英却突然说,他说的那些话自己全记下来了。许殿邦一听,以为许世英是为了不被责罚而瞎扯,就叫他背出来看看。结果出人意料,许世英竟然背得一字不漏。

打那以后,许世英上课睡觉,许殿邦也就不再过问了。许殿邦心想,有本事的人有点儿傲气,那很正常。有了许殿邦的支持,快二十岁的许世英,就去参加了科举考试。

清末时候的科举考试特别不公,家里穷但学习好的孩子想出人头地太难了。因为大部分考中的位置,早就让有钱有势的商家和官员用钱买通了。那时候,不收礼的清廉官员,简直比快灭绝的动物还少。

许世英初战告捷,参加的那场县试还算公正,毕竟是小县城,能掏钱换资格的人不多。虽说头名位置早已有人选,但许世英凭真本事,愣是把那位置从有钱人手里抢了回来,成功考中了秀才。

不过乡试这事儿,对许世英来说可真够棘手的。他连着考了两次,都没能上榜,心里头开始犯嘀咕了。心想,连乡试这关都过不去,举人梦遥不可及,就混了个生员的称号。他琢磨着,要不干脆就一门心思给老百姓办事儿,清政府那官儿,不当也罢。

到了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1897年的时候,清政府要求各地官员挑选出色的学生去北京参加朝廷的考试。就这样,许世英终于踏上了做官的路,他被安排到了清廷的刑部工作。

【为官之路】

许世英一当上司法部门的小职员,就对法律研究得很透,他办案效率高,又快又精准。没多久,他就把前任留下的一大堆冤案都给解决了。

老板特别欣赏许世英的才干和本事,因此不停地给他机会,提拔他。短短两年内,许世英就从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员,一跃成为了刑部直隶司负责起草文件的主管。

1900年那会儿,许世英回老家看望亲人后,没多久就被调去西安了,任务是去搞定那里的一大堆老案子。巧的是,就在这一年,八国联军打进了中国,大军直逼北京,光绪和慈禧吓得赶紧逃跑,最后也跑到了西安。

那时候天下大乱,慈禧和光绪逃跑的时候还是过得很奢侈,特别是慈禧,还是像宫里那样讲排场。不过逃难的队伍乱糟糟的,又没个得力的人管着,所以那些官员们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啥。

在那乱糟糟的年代里,许世英愣是闯出了一片天,仅仅半年工夫,就把四川那堆积如山的几千件案子给摆平了。人家因此得了个“能干官员”的美名,还入了慈禧太后的眼,得到了她的赏识。

1905年那会儿,许世英被朱启钤给调到北京来了,朱启钤当时是外城巡警总厅的头儿。许世英一来,就成了巡警总厅行政处的一个小头头。得了这份重用,许世英干工作那是更加拼命,上面交下来的活儿,他总能很快就搞定。

没过多久,许世英因为干得漂亮,被民政部的头儿肃亲王善耆给看上了,一下子升为了四品大官,还有机会见到了光绪和慈禧两位大佬。

1907年,东三省开始实行新制度,许世英接到任务去建立司法部门,后来就当上了奉天高等审判厅的头儿,这职位放现在就跟最高法院院长差不多。打那以后,许世英就算是踏进了清政府的核心圈子。

工作期间,许世英碰到了不少外国文化,他察觉到那些国家的司法体系比起清政府来说更为健全。因此,他就参考了一些国外的做法,想给我们的制度添把火,让司法这块儿搞得更好。他在司法这块儿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出使法国看脱衣舞表演】

1910年,也就是清朝宣统二年那会儿,许世英接到任务要出国考察外国的司法制度,同时还得去万国司法会议露个脸。最早提出这个邀请的是美国,于是许世英就当上了使团的副头头,启程去了国外。

许世英真是个司法方面的厉害角色,万国司法会议上,他漂亮地完成了政府给的任务,在那么多国家面前,给咱们国家长了脸。回到国内,许世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后来,清政府瞧上了许世英在外交上的那股子聪明劲儿和本事,就让他当代表,继续去各国逛逛看看。一年内,许世英跑了十多个国家,可到了法国那边,却碰上个不太顺心的事儿。

许世英一行人抵达法国后,法国那边很快就派人来热烈欢迎他们。接待人员不仅带着他们四处转,看了不少高科技的工厂,让他们亲身感受了机器生产的快捷,还带着他们体验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那时候,跟清政府比起来,西方文化开放得可不是一星半点,特别是法国那边。他们熬过了中世纪那段黑暗日子后,文化风格就像一匹撒欢的野马,自由自在地狂奔了一百年,完全没了束缚。

法国人为表地主之欢,给清朝使团安排了场演出。一开始,啥都挺顺利的,不论是戏还是歌剧,都挺有讲究。有翻译在旁边给讲解,使团的人看得也挺带劲。

不过,他们渐渐察觉到有些不对劲。如果说歌剧和戏剧体现了法国的文化精髓,那舞剧看起来就像是硬凑进来的节目。毕竟,舞剧主要靠肢体动作来演绎,压根儿不需要翻译。

使团的人还在对刚才那场乱糟糟的表演发懵呢,新的节目紧接着就上场了。法国政府居然在演出最后整了个脱衣舞,那些舞女们在台上卖力扭动,法国的大官们看得津津有味,有的甚至还兴奋地吹起了口哨。

不过,清朝的使团跟法国大臣比起来,那反应可真是天差地别。许世英身边跟着的那些官员,一个个脸上都挂着尴尬的笑容。舞娘动作稍微出格点,他们就赶紧伸手捂住额头,眼睛更是遮得密不透风。

这也能理解,毕竟清朝的当官的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他们苦读儒家经典十几年,脑袋里装的都是圣人的教诲。对他们来说,这种表演简直就是对他们几十年老观念的巨大冲击。

就连那些在国外学过不少东西、见过大世面的随行翻译都默默低下了头,可许世英却是个例外,他站在人群里,一脸淡定,眼睛紧紧盯着台上的表演,看得那叫一个入迷。音乐响起,他还能跟着节拍,看着舞娘的动作,时不时地点点头,拍拍手。

演出落幕以后,许世英脸上一点也没露出尴尬的表情。他站起身来,跟那些法官和官员们一一握手,全程都笑眯眯的,就好像对刚才的表演还没过瘾似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法国官员们全都愣住了。

使团正准备撤离那会儿,法国记者们很快就簇拥过来,把许世英给拦住了,直接就问他对这场演出的看法。许世英挺沉得住气,回答说特别感谢法国政府的这番精心安排。

看到许世英没有回应,那位法国记者也就不再绕弯子了,直接就问许世英对这场脱衣舞表演有啥看法。许世英本来还想给他们留点余地,但看他们这么咄咄逼人,这余地也就不给了。

许世英咳了两声,然后对法国记者说道,他觉得这场表演确实挺棒的,算是一种艺术展现。这里面应该是讲了法国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最关键的是,它好像还能帮法国多添点人口呢。

许世英讲前面两句话时,那位法国记者还挺得意。但等到最后一句说出来,记者的脸色立马就垮了,也不再多问,满脸羞愧和恼怒,直接就走了。这次采访的事儿,第二天就成了报纸的新闻。

法国原本打算通过这次表演给清政府抹黑,因为他们清楚清朝官员的守旧。所以,他们特意策划了一场前卫的表演,目的就是要向全世界展示清政府的落后。多亏了许世英,不然他们的阴谋就得手了。

许世英一眼就看穿了对方的打算,等他们开始找茬时,他脑子一转,一句话就巧妙化解了法国人的陷阱。碰到难题,他总是能着眼于大局,这种时候的表现让老外们对他刮目相看。不得不说,他这人既爽快又聪明。

【结尾】

许世英刚回来没多久,清朝就垮台了。可他没因此停下脚步,由于在之前接触过先进的司法制度,所以在清政府倒掉后,他在北洋政府里也成了抢手的人物。

许世英不仅在司法上有大成就,还特别关心教育。可能因为他小时候见过太多小孩因为家里穷或者政府不作为而上不起学,所以他每到一所学校去讲话,都会真心实意地告诉他们,要把握住学习的机会。

抗战那会儿,许世英是个外交官,跟日本人有过不少来往。他身边的一些同事,在敌人的恐吓和诱惑下,纷纷当了汉奸。但许世英这个人,一辈子都守着“清廉、谨慎、勤奋”的信条,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犯错。

许世英这辈子,给国家立下了大功,他的生活却一直很简朴。就算在腐败的清政府里待了好多年,他也从没跟那些贪官一伙。到了晚年,他还总叮嘱孩子们,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得回来为国家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