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场市井烟火中的“情绪经济”实验
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一角,一辆褪色的电动三轮车前,72岁的摊主老周头正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招呼学生:“最后两个鸡排!迟到一秒加一块!”这位被网友称为“鸡排哥”的老人,凭借“学生优惠+迟到惩罚”的硬核规则、永远敞开的塑料袋包装,以及忙到变形的“痛苦面具”,在抖音斩获超300万点赞。当6元鸡排被戏称为“60元情绪价值套餐”,这场市井生意的走红,揭示了小微经济破局的底层逻辑。
一、差异化生存:用“不完美规则”构建护城河
学生特权经济学价格歧视策略:学生凭校徽享5元优惠价,非学生6元,12点后加价1元作为“拖延惩罚”。此举精准锁定学生群体,既筛选出高复购率客源,又通过价格杠杆调节高峰人流。场景化服务设计:每日11:30准时移摊至学校门口,与学生作息深度绑定。有学生因迟到5分钟被收取7元,却仍大呼“合理到想哭”——规则透明带来的信任感,远超传统餐饮的模糊定价。极致效率与反服务体验拒绝散客的“霸道”:仅服务排队学生,路人需现场排队2小时以上。这种“歧视性服务”反而激发传播欲,网友戏称“去鸡排摊是行为艺术”。流程工业化管控:订单按到达时间编号,炸制全程不接受插队。老周头独创“三秒递鸡排法”——接过钱、扔鸡排、喊编号,整套动作10秒完成,日均售出800+份。
二、情绪价值工业化:把“暴躁老头”打造成顶流IP
表情管理失控的“反向营销”忙碌时五官扭曲、青筋暴起的表情被制作成表情包,衍生出“鸡排哥痛苦面具”“当代打工人精神状态”等二创内容。有自媒体测算,其表情包传播带来的自然流量占比超60%。“人间清醒”人设的共鸣效应金句轰炸:“别把青春耗在排队上”“迟到是你不配吃鸡排”等犀利语录,精准踩中年轻人反矫情、反鸡汤的心理;价值输出:拒绝网红包装,坚持用旧塑料袋装鸡排,“吃的是烟火气,不是仪式感”的宣言引发打工人共鸣。参与式文化共建网友自发制定《鸡排哥生存指南》,总结出“错峰吃饭”“组队拼单”等攻略;甚至开发出“鸡排哥迟到模拟器”小程序,用户可生成虚拟迟到罚单分享社交平台。
三、底层逻辑拆解:小微业态的“反脆弱”模型
低成本流量裂变零广告投放:全靠学生自发传播,单个获客成本低于0.5元;场景绑定:学校周边500米内无竞品,形成天然流量垄断。极致人效比日流水约4800元,扣除食材、油费后净利超3000元,人效是普通餐饮摊的3倍。老周头独创的“三分钟出餐法”(备料、炸制、封装)已被周边摊贩效仿。情感账户复利通过“规则暴政”建立强记忆点,学生群体中形成“去鸡排摊打卡=青春认证”的集体仪式感。有毕业生专程返校消费:“吃的是鸡排,怀念的是学生时代。”
四、行业启示:餐饮业的“情绪炼金术”
从“产品为王”到“情绪定价”鸡排哥的案例证明,在Z世代消费观中,情绪价值可部分替代产品溢价。某咨询机构调研显示,62%的消费者愿为“有趣的规则”多支付30%费用。“去服务化”趋势与传统餐饮追求“宾至如归”不同,鸡排哥通过制造“被规则支配”的体验,反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类似案例包括长沙“只收现金的茶颜悦色”、成都“禁止拍照的冒椒火辣”。小微经济的“微操革命”颗粒度管理:精确到秒的排队系统、按秒计费的迟到惩罚;反标准化运营:拒绝连锁化扩张,坚守“一人一摊”模式,维持稀缺性。
结语:一场市井经济的“行为艺术”
当资本疯狂追逐“网红餐饮”时,鸡排哥用三轮车和铁锅演绎了另一种可能:真正的流量密码不在流量池里,而在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拿捏。那些被诟病为“暴躁”的规则,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用户心智操作系统。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我们追捧的不是鸡排,是一个敢把规则刻进DNA的狠人。”
互动话题: 你愿意为“情绪价值”多付钱吗?欢迎分享你的“付费情绪”经历!
(本文素材综合自抖音热门视频、本地论坛讨论及实地探访,部分细节经核实)
#市井经济##情绪价值##餐饮创新##景德镇探店##反套路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