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有多惨?工业酒精当酒卖,地沟油都是抢手货!
战败后的日本,你要是走在东京或者大阪的街头,闻到的不是樱花的香气,而是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杂着劣质酒精、食物馊味和绝望的古怪味道。这股味道,就来自当时遍布全日本的“黑市”。
那会儿的日本,整个就是一烂摊子。工厂被炸平了,铁路也断了,城市里到处是断壁残垣。政府的配给制度,说得好听,发到你手里的那点粮票,有时候连张废纸都不如,根本换不来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你说,人总得活下去吧?没办法,黑市就这么野蛮地长出来了。
一开始,就是邻里之间偷偷摸摸地换点东西。你家有件不穿的和服,我家藏着两把米,咱俩背着人换一下,谁也别声张。可饿肚子的人实在太多了,这种小打小闹根本不管用,很快,就在车站前、桥洞下,那些残破的空地上,一个个摊位就像雨后的毒蘑菇一样冒了出来。
这些黑市里卖的东西,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搞不到的。最抢手的当然是吃的。大米,那可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官价一公斤可能就十块钱,可你在黑市上,没个百八十块根本别想拿到手。
没钱买米怎么办?那就吃点别的。有一种叫“残饭炖”的东西,听着就让人反胃。那是摊主们从饭店、甚至美军基地的泔水桶里捞出来的剩饭剩菜,混在一起咕嘟咕嘟地熬成一锅糊糊。里面有啥?木屑、虫子,那都是常客。可就算这样,买的人还得排大队,为了一口吃的,尊严算个屁。
光吃饱还不行,还得有点精神慰藉。酒,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黑市上有种叫“カストリ”的私酿酒,用杂粮甚至红薯渣酿的,喝起来烧喉咙。还有更狠的,叫“バクダン”,翻译过来就是“炸弹”。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喝下去对身体的伤害巨大,但依旧有人趋之若鹜,就为了那片刻的麻醉。
除了吃喝,穿的用的也得在黑市解决。纺织厂都停工了,哪来的新衣服?摊位上挂着的,有的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旧军装,有的是哪家落魄贵族拿出来换米的祖传和服。一件稍微像样点的衣服,换几十斤大米不成问题。
你可能会问,这么个混乱的地方,就没人管管?嘿,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管理者,当然有,那就是当时日本的黑社会——极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雅库扎”。
战后日本的警察系统基本瘫痪了,权力出现了真空。这些极道分子,嗅觉那叫一个灵敏,立马就钻了进来。他们把黑市划成一块块地盘,想在这儿摆摊?行啊,交“场地费”,我们罩着你。要是不交,那对不起,砸摊子、打人,都是家常便饭。他们自己也倒卖物资,靠着暴力和渠道,赚得盆满钵满。
很多黑市的实际控制者,其实都不是日本人。大量在日朝鲜人和中国台湾省的人,因为在战后被排挤在主流社会之外,找不到正经工作,只能投身于这种灰色地带。他们头脑灵活,抱团取暖,很快就在黑市里闯出了一片天。
那日本政府呢?他们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方面,他们知道黑市违法,扰乱秩序。可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要是真把黑市一锅端了,那得饿死多少人?社会立马就得大乱。所以,官方的态度就是“消极容忍”,只要你别闹得太过火,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暗地里的勾当就更多了。不少官员、军官,利用手里的权力,把仓库里的物资偷偷倒卖给黑市商人,自己从中抽成。这种官商勾结,让整个黑市的水变得更深、更浑。底层老百姓,就成了被一层层盘剥的羔羊。
在黑市里挣扎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最多的是退伍回来的军人。他们在战场上为天皇卖命,九死一生回到家,却发现家没了,工作也没了,国家把他们当抹布一样扔在一边。为了活下去,只能在黑市里当个小贩,这种心理落差,足以把人逼疯。
还有那些从中国东北、朝鲜半岛被遣返回国的日本人,他们同样一无所有。黑市,是他们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在这个地方,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道德和法律,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你还能看到一些特殊的女性身影,她们被称为“潘潘女郎”,主要是在街头为美国大兵提供服务。她们也会在黑市附近游荡,用身体换来的钱,或者直接用从大兵那里得来的巧克力、尼龙丝袜这些“高级货”,来交换活命的食物。这又是战后日本的另一道伤疤。
美国占领军,也就是GHQ,对黑市的态度也很微妙。他们明面上要维持秩序,打击非法交易。可私底下,不少美国大兵自己就是黑市的大客户兼供应商。他们把军需的罐头、香烟、咖啡拿出来换钱,或者换取日本的古董、丝绸。可以说,美军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刺激了黑市的繁荣。
这种混乱的局面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终结黑市的,不是警察,而是几场突如其来的大火。
你想想,黑市的摊位都是些木板、油布搭起来的临时建筑,一个挨着一个,密度极高。取暖做饭都用明火,消防设施基本为零。不出事才怪。从1949年到1954年,明石、堺市、东京新宿等好几个著名的大型黑市,都毁于一场冲天大火。
大火过后,一片焦土。政府正好借着这个由头,以城市规划和防火的名义,对这些区域进行重建。原来的黑市,要么被取缔,要么就被改造成了正规的商业建筑。那些混乱、肮脏的痕迹,被一点点地抹去。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日本经济的缓慢复苏。到了50年代初,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带来的“特需”,日本的工业开始恢复,物资供应慢慢充足了。政府也放开了对生活必需品的管制,合法的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也趋于稳定。老百姓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谁还愿意去那个充满剥削和危险的黑市呢?
就这样,曾经作为无数日本人生命线的黑市,在喧嚣了近十年后,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黑市就像是战后日本社会的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政客的无能和腐败,也照出了底层民众如同野草一般的生命力。它肮脏、混乱、充满了罪恶,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它,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倒在饥饿和寒冷里。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更多的是在灰色地带里的挣扎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