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以14级强台风的蛮横姿态,直接撕裂了台湾台东县太麻里乡的海岸线,成为今年登陆我国的最强风暴。这场风暴不仅让台湾东部及南部在15至16级阵风和豪雨中颤抖,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暴力,横穿台湾海峡,在福建、广东沿海二次登陆,并深入内陆,引发了从特大暴雨到山洪、泥石流、风暴潮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自然资源部迅速将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这不仅仅是预警,更是对我们整个防灾体系的一次残酷拷问。
“杨柳”的狂暴登陆,无疑将“韧性城市”这个概念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我们必须直面一个尖锐的问题:面对日益频繁且强度递增的极端自然灾害,我们究竟离那个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台风不倒翁”城市,还有多远?这绝非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硬性堆砌,更深层次地,它触及了政策的盲区、社会协同的惰性,乃至民众意识的麻木。
审视台湾在台风应对上的历史表现,一些令人不安的政策漏洞和经验教训赫然在目。以早前的台风“丹娜丝”为例,那场风暴曾导致全台近百万户停电,直接暴露了台湾电网基础设施的脆弱性。更讽刺的是,民进党当局力推的所谓“非核家园”和“绿色能源”政策,在极端天气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那些耗费巨资打造的海上太阳能光电设施,在风灾中被无情摧毁,不仅造成天文数字般的经济损失,其大量黑色残骸遍布海边,更引发了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担忧。这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在追求所谓“绿色转型”的宏大叙事下,对极端风险的评估和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存在着令人发指的不足。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台湾的防灾演练被媒体曝出“错漏百出”。例如,高雄市的防空避难点,竟然被设置在瓦斯行、加油站,甚至未完工的建筑工地旁。这简直是把民众往火坑里推,反映出防灾规划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着令人发指的脱节。民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培养,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些案例无情地揭示,所谓的“韧性城市”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政治作秀层面,那它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真正的韧性,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本质,补齐那些致命的短板。
构建一个真正的“台风不倒翁”,需要一场从上到下、从硬件到软件、从个体到国家的全面革命。在硬件层面,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加大对老旧排水管网和防洪设施的改造投入,将其设计标准提升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甚至更极端降雨的水平。同时,要强制推广“海绵城市”理念,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海绵”,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滞留和渗透能力。
在软件层面,则必须打破各部门之间那可笑的“数据孤岛”,实现信息的无缝共享和高效协同,让应急响应速度和精准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更关键的是,要将社会韧性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常态化、实战化的应急演练,将防灾意识深植于每个社区、每个家庭,培养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例如新加坡的“活跃、美丽、清洁的水计划”,将水体管理与公共空间巧妙结合,不仅提升了城市蓄水能力,更创造了宜居环境。他们通过“由设计重建”等倡议,激活社区的学习能力,培养集体智慧,让民众成为韧性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的受害者。
最终,真正的“台风不倒翁”并非意味着城市可以完全不受灾害影响,那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它意味着,当灾害来临时,城市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将损失降到最低;灾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功能,并从每一次冲击中学习、适应、进化。这需要我们将韧性基因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用科技武装城市,用制度保障安全,用人文凝聚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城市结界”,让我们的城市在任何风雨面前,都能稳如磐石,从容应对,甚至在灾难中涅槃重生,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