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24时,国家发改委宣布本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关闭,汽柴油价格不作调整。 这是2025年国内油价第十六次调价中的第四次搁浅。 调价周期内(7月29日—8月11日),国际油价先涨后跌,最终波动幅度未突破每吨50元的调价红线。 未调整的金额将累计纳入下一次调价窗口(8月26日24时)进行冲抵。
国际油价正经历一场“七连跌”风暴。
截至8月12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轻质原油期货(WTI)价格下跌1.24%,收于每桶63.17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77%,收于每桶66.12美元。 这一跌势已持续7个交易日,创下自2023年12月以来最长连跌周期。 上周,WTI原油累计跌幅达5.12%,布伦特原油累计下跌4.42%,双双刷新6月底以来最大单周跌幅纪录。
OPEC+增产是油价暴跌的“第一张骨牌”。
8月3日,OPEC+宣布将于9月增产54.7万桶/日,提前一年完成原定220万桶/日的供应恢复计划。 至此,OPEC+自4月起已连续4个月增产,累计增量超过120万桶/日。 阿联酋更单独增产250万桶/日,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压力。 分析师直言,OPEC+的战略重心已从“保价格”转向“抢市场”,彻底改变油价支撑逻辑。
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正在快速蒸发。
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会晤,核心议题是推动乌克兰停火协议。 市场预期若谈判顺利,美国可能松绑对俄罗斯原油出口的制裁,导致全球供应再增172万桶/日(俄罗斯当前对印度出口量)。 这一预期直接触发原油多头资金撤离:截至8月5日当周,WTI原油投机性净多头持仓骤减10242手,总量降至23127手,创三个月新低。
需求端遭遇“双重暴击”。
美国7月非农就业数据仅新增7.3万个岗位,远低于预期的11万人,失业率升至4.2%。 就业疲软直接打击燃油消费,美国驾驶季汽油需求连续4周低于900万桶/日,显著弱于近5年均值。 在中国市场,2025年上半年汽油表观消费量为7286万吨,同比下降6.24%,下半年预计降幅扩大至4%以上。
全球贸易摩擦火上浇油。
8月7日,美国对多国启动新一轮加征关税措施,其中对印度商品额外征收25%关税(叠加原有税率,实际关税达50%),理由是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 特朗普更威胁对中国实施类似制裁,称“作为俄罗斯石油最大买家,可能面临印度同等对待”。 若政策落地,全球两大原油进口国需求将进一步萎缩。
机构已紧急下调油价预期。
瑞银在8月11日发布的报告中,将2025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从每桶68美元下调至62美元,主因是巴西原油产量创新高、美国批准雪佛龙恢复委内瑞拉运营,以及伊朗持续高产。 技术面同样悲观:WTI原油价格已跌破65美元关键支撑位,MACD死叉持续扩大,RSI进入超卖区间,短期目标指向62美元。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国内库存压力高企抑制采购热情。
6月中国原油进口量环比增长7.1%,但国内库存目前处于近五年高位。 山东地区部分独立炼厂虽提高装置负荷,但整体采买需求仅略有升温,难以对冲国际供应增量。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明确表示,短期内OPEC+增产及全球经济疲软态势不会改变,油价仍将承压。
唯一支撑因素来自沙特调价。
为应对印度可能减少俄罗斯原油采购的风险,沙特阿美将9月发往亚洲的阿拉伯轻质原油官方售价上调1美元/桶,创4月以来最高涨幅。 此举刺激中东原油现货成交量单周激增47%,显示亚洲买家仍在争夺确定性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