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历史上有四百多个皇帝,能被称作“千古一帝”的没几个——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打服匈奴、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这些人算是公认的“顶流”。可有些皇帝,明明做了不少载入史册的大事,差点就能挤进“千古一帝”的圈子,结果却在关键问题上犯了错,把之前的功劳都打了折扣。今天就来说说这四个最可惜的皇帝,看看他们到底“输”在哪儿。
二、汉宣帝刘询:念旧情选了个“败家子”,把西汉盛世毁了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的人生像部“逆袭剧”:爷爷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满门抄斩,他刚出生就被关进监狱,靠狱卒偷偷喂养才活下来。直到汉武帝晚年良心发现,才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恢复了宗室身份。
汉武帝虽然厉害,但晚年太能“造”:为了打匈奴,把国家的钱花得精光;信神仙、搞祭祀,又扔了一堆冤枉钱;老百姓没饭吃,有的地方甚至造反。汉宣帝继位后,赶紧“刹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让老百姓少交税、多种地,还鼓励商人做生意,没几年就把经济恢复过来了。更牛的是,他彻底搞定了匈奴:派军队联合西域的乌孙国,把匈奴打得大败,最后匈奴单于亲自来长安投降,从此再也不敢骚扰汉朝。
要是只看这些,汉宣帝绝对能比汉武帝还“强”——他不仅打了匈奴,还把国家治理得更富了。可他犯了个致命错误:选了个不行的太子。
太子刘奭是汉宣帝和许平君的儿子。许平君是他在民间时的老婆,两人感情特别好,后来许平君被霍光的老婆毒死,汉宣帝一直念着她的好。可刘奭这孩子,性格太软,还特别喜欢儒家那套“仁政”——汉宣帝曾骂他:“你这小子只会读死书,将来肯定会把汉家天下搞乱!”可因为念旧情,汉宣帝还是没忍心废太子。
结果刘奭当上皇帝(汉元帝)后,果然“翻车”:他重用宦官石显、外戚王政君(王莽的姑姑),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石显专权乱政,贪污受贿;王政君活了八十多岁,一步步把王家的势力扶起来,最后王莽篡汉,西汉就这么亡了。
汉宣帝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后悔:“我明明知道这孩子不行,怎么就因为念旧情,把江山交给了他?”要是他能狠下心换个太子,说不定西汉还能再繁荣几十年,他也能当上“千古一帝”了。
三、隋炀帝杨广:太急着“建功立业”,把隋朝搞没了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可他其实做了不少“功在千秋”的事——只是太急了。
他老爸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开皇之治”,可杨广当上皇帝后,想超过秦始皇、汉武帝,成为“千古一帝”。他做了三件大事:
开凿大运河:把北京到杭州的五大水系连起来,方便运输粮食和军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修长城:加固北方防御,防止突厥入侵;建东都洛阳:把都城从长安搬到洛阳,方便控制全国。
这些事都是“好事”,可杨广太急了——他在位14年,有13年都在大兴土木,征调了几百万民夫。比如开凿大运河,用了200多万民夫,每天都有很多人累死;修长城用了100多万民夫,很多人被埋在长城下面;建洛阳又用了200多万民夫,花了整整十年。而且他还急着打仗:三次打高句丽,每次都派几十万军队,结果都输了,死伤惨重。
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瓦岗军、窦建德、李渊,各路起义军把隋朝搞垮了。最后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隋朝只传了两代就亡了。
杨广的问题在于急功近利:他想一口气做完所有大事,却没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要是他能慢点儿,先把国内的事搞好,再搞工程和战争,说不定隋朝能延续很久,他也能当上“千古一帝”了。可他偏偏要“赶进度”,结果把国家搞亡了,自己也落了个“暴君”的骂名。
四、唐玄宗李隆基:晚年贪图享乐,毁了“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像“过山车”:前期是“明君”,后期是“昏君”。
他年轻的时候,唐朝正乱——奶奶武则天改了周朝,杀了很多李唐宗室;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毒死,韦氏想当第二个武则天。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了韦氏,拥立父亲李旦为皇帝,后来自己当上了皇帝。
前期的李隆基,那叫一个“拼”:找姚崇、宋璟当宰相,改革制度、整顿吏治。姚崇提出“十事要说”(减少赋税、禁止宦官干政),他全答应;宋璟推荐的人都是有真本事的,没有一个靠关系。没几年,唐朝就进入了“开元盛世”——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堆得放不下,商业发达,外国商人都来长安做买卖。
要是他能一直这样,绝对能超过唐太宗。可他晚年变了:爱上了杨贵妃(本来是他儿子的老婆),天天和杨贵妃喝酒、唱歌、跳舞,把国家大事交给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杨国忠是个“贪心鬼”,当上宰相后,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更要命的是,他放松了对“藩镇”的控制。藩镇是地方军事机构,本来将领由中央任命,不能长期任职。可李隆基为了方便指挥军队,让藩镇将领长期掌权,还让他们掌握了地方的财政和行政权力。结果安禄山(藩镇将领)手里有15万军队,占了唐朝军队的三分之一,最后造反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把唐朝的繁华都毁了:很多城市被烧毁,老百姓死了很多,国家财政崩溃。李隆基也从“明君”变成了“昏君”,被后人骂了几千年。
他的可惜之处在于:晚年贪图享乐,把一辈子的功劳都毁了。要是他能一直像前期那样努力,说不定唐朝能一直繁荣下去,他也能当上“千古一帝”了。
五、雍正皇帝:太强硬,留下了“不近人情”的骂名
雍正皇帝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乾隆的父亲。他的一生挺“冤”——大家都知道康熙和乾隆,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功劳。其实,雍正对清朝的贡献,绝对不输康熙和乾隆。
康熙晚年,清朝已经“外强中干”:官员贪污,国家仓库里的钱都被贪光了;人口增长,可土地不够种,老百姓没饭吃;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世袭官员)经常造反。雍正继位后,花了13年时间,推行了一系列“硬核”改革:
摊丁入亩:把税收从“按人口收”改成“按土地收”,穷人没土地就不用交税,富人有土地多交税,这样既公平又增加了国家收入;火耗归公:地方官员收税时,把碎银子铸成银锭会有损耗,叫“火耗”,以前官员把火耗当成自己的收入,多收很多钱。雍正规定火耗必须交给国家,减少了贪污;改土归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改成中央派的“流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设立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皇帝的权力更大了。
这些改革效果特别明显:康熙晚年,国家仓库里只有800万两银子;雍正去世时,仓库里有6000多万两银子,翻了七倍多。乾隆能开创“盛世”,全靠雍正留下的“家底”。
可雍正的性格太强硬,留下了“不近人情”的骂名:
年羹尧是他的功臣,帮他平定了青海叛乱,可因为骄傲,被雍正赐死;隆科多是他的舅舅,帮他当上皇帝,可因为贪污,被圈禁至死;大兴文字狱:只要有人写了反对他的话,就会被杀头,比如查嗣庭因为写了“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无头”),被处死,株连九族。
这些做法让人们觉得他“太狠”,所以他虽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被评为“千古一帝”。
六、结语
这四个皇帝,个个都有“千古一帝”的潜质:
汉宣帝把西汉从衰落拉回鼎盛,却因为念旧情选了个“败家子”;隋炀帝做了很多“功在千秋”的事,却因为太急把国家搞亡了;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却因为晚年享乐毁了一切;雍正把清朝从“衰落边缘”拉回来,却因为太强硬留下了骂名。
其实,没有完美的英雄——哪怕你做了再多对的事,只要在关键问题上犯了错,就可能把之前的功劳都抵消。历史就是这样,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大事的时候,关键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你觉得还有哪些皇帝本来能当“千古一帝”,结果却犯了错?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聊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