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还不能算输,美国最终究竟能够达到目的吗?

 138    |      2025-07-29 20:11

特朗普关税战暂且还不能算输,精于算计的商人总统还是赢了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越南、柬埔寨等国。中美第三轮谈判让世界拭目以待,特朗普现在有求于中国,想访问中国,挽回国际国内的面子,只好对中国的攻击打压有所收敛。其结果如何,还要进一步观察。

AI解读:

特朗普的关税战策略在部分国家取得了形式上的协议,但从实际效果和长期影响来看,其整体战略目标并未实现,且面临多重困境。以下从具体国家案例、中美博弈动态及特朗普访华意图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关税战的局部成果与深层矛盾

日本:妥协性协议下的经济代价美日协议将汽车关税从 27.5% 降至 15%,但这一税率仍高于日本此前的 2.5% 水平。日本被迫接受美国农产品准入,并承诺 5500 亿美元投资,但国内经济预计因此损失 0.55% 的 GDP。协议虽被特朗普标榜为 “历史性胜利”,但日本汽车产业面临供应链重组压力,且美国汽车制造商仍抱怨协议 “对北美制造不公平”。这种妥协本质上是日本在经济依赖下的无奈选择,而非特朗普的全面胜利。

越南与柬埔寨:脆弱的框架协议

越南接受美国对其出口商品征收 20% 关税(转口商品 40%),并取消对美进口关税,但越南对美顺差仍高达 1235 亿美元(2024 年数据)。柬埔寨虽将关税从 49% 降至 20%,但需严格审查原产地以防止中国商品转口,并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这类协议更多是危机应对式的框架安排,实际执行中面临供应链重构成本高、本土产业承压等问题。例如,柬埔寨纺织业利润可能从 8% 降至 1.2%,迫使企业裁员或关闭。

加拿大与墨西哥:USMCA 框架下的有限博弈

特朗普虽通过 USMCA 强化了汽车原产地规则(75% 零部件需在北美生产),但加拿大和墨西哥通过反制措施(如加征报复性关税)迫使美国暂缓部分关税实施。USMCA 本质是对 NAFTA 的有限调整,美国在乳制品等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但并未根本改变北美供应链格局,加拿大和墨西哥仍保留了关键产业的议价权。

二、中美博弈:中国反制重塑战略平衡

中国反制打破特朗普节奏中国在 2025 年 4 月 4 日对美全面反制,加征 34% 对等关税,直接导致特朗普关税战节奏大乱。摩根大通数据显示,美国对全球有效关税税率从 4 月 2 日的 23.1% 骤降至 5 月 12 日的 13.4%。中国资本市场对反制的淡定反应(如上证指数仅下跌 0.24%)与美国股市暴跌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中国产业链韧性。

关税战对美国经济的反噬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推高美国企业成本,引发国内通胀压力。例如,美国消费者可能面临鞋类价格上涨 53%(从 150 美元涨至 230 美元),苹果手机若在美国本土生产价格将翻三倍。摩根士丹利测算,美国每个家庭可能因关税损失至少 5000 美元,失业率或增加 200 万人。这种经济代价迫使特朗普考虑分级下调对华关税(如从 145% 降至 50%-65%),但专家认为降幅仍不足以恢复正常贸易。

科技制裁与供应链博弈美国虽限制对华芯片出口,但中国通过稀土管制、自主研发等反制措施形成战略威慑。例如,中国暂停对杜邦的反垄断调查、美国解禁英伟达 H20 芯片出口等动态,显示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博弈进入 “有限脱钩” 阶段。这种博弈的复杂性远超单纯的关税谈判,特朗普试图通过访问中国寻求破局,但中方始终坚持 “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的底线。

三、特朗普访华意图与战略困境

访问动机的多重性特朗普声称 “收到中方邀请”,可能在 9 月阅兵或 APEC 峰会期间访华,但中方尚未正式确认。其动机包括:

经济需求: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寻求中国在农产品、能源等领域的采购承诺;

政治修复:在中期选举前塑造 “外交强人” 形象,挽回因关税战导致的支持率下滑;

战略试探:评估中国在科技、地缘等领域的底线,为后续谈判积累筹码。

中方的战略定力

中国在关税战中展现出 “以战止战” 的决心,同时通过谈判释放合作信号。例如,第三轮中美谈判将聚焦关税休战延期、稀土出口等议题,但明确反对将中俄能源合作等地缘政治议题纳入讨论。这种 “斗而不破” 的策略既维护了国家利益,也为特朗普提供了缓和关系的台阶。

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

特朗普的关税战本质是单边主义对多边规则的挑战,而中国的反制与全球 46 个 WTO 成员的联合反对形成对冲。即便特朗普访华达成有限协议,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对华战略竞争等深层矛盾仍将制约中美关系发展。例如,美国众议院正推动取消中国 “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待遇,显示对华遏制的长期化趋势。

结论:关税战的 “皮洛士式胜利”

特朗普的关税战在部分国家取得了形式上的协议,但这些协议多以牺牲对方经济利益为代价,且对美国自身造成反噬。中国的坚决反制与战略定力打破了特朗普的 “极限施压” 套路,使其全球关税威慑力大幅下降。所谓 “赢了” 日本、越南等国,更多是战术层面的局部妥协,而非战略层面的全面胜利。中美第三轮谈判与特朗普访华动向,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压力下的策略调整,但这种调整能否转化为长期稳定的经贸关系,仍取决于美方能否摒弃零和思维,尊重多边规则。历史经验表明,单边主义的关税大棒终难敌全球化的内在逻辑,特朗普的 “商人式博弈” 或许能赢得几场战役,却难以扭转战略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