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基金高收益?掌握这3个止盈策略,投资路上少走弯路!

 61    |      2025-10-11 03:42

打开基金APP,一看数字经济指数基一周涨了20%,那红艳艳的数字真是晃得人眼睛发花。脑子里抓起两句话互搏:“卖了吧,落袋为安”,另一边又喊着:“再等等,也许明天还能多赚”。可回过头想想,前两年科技基涨了16%我就清仓,本以为打了一场漂亮仗,结果后续又涨了23%。当时只想拍大腿,后来才明白,没想透彻就下手,是投资路上的大忌。

其实,遇到这种行情,别急着割肉,先搞明白以下这3点,再做决定。否则,不光收益没捂稳,还可能错过后续的大肥肉。

首先,搞清估值,是“还在发育”还是“已经成年了”?基金涨了多少和它背后的估值关系可不小。你不能光盯红色数字,而忽略关键指标市盈率(PE)的历史百分位。再涨得多,估值还没到高点的,分明就是“未来潜力股”;而要是涨幅刚冒个头,估值却跑到了历史高位,这才是真正的“别再贪着了”。

我随身的某个软件ETF就经常用来观察这一点。前阵子它涨了21%,但PE百分位不过57%,还算合理范围,动都没动它;反倒是之前那个消费基金,涨了5%不过瘾,可PE早到了74%,离超高估就一步之遥——我果断赎了30%,先稳着。你手里要是捂着个基金,只看涨幅不看估值,真的迟早给行情的后半段打工。

再者,要回头看看“初心”,到底为什么买它?这问题听上去一句简单话,却往往能筛出“投机客”和“真规划者”。你当初买基金钱,是为了几个月后房租着急,还是压根抱了长线投资的心思?短期目标就别贪涨幅,该止盈要止盈,大不了下波行情再上车;而长期投资,就千万别为了“红色诱惑”草率退出。

邻居李阿姨就挺会拿捏的,她定投个沪深300指数基,本来就是攒孙子幼儿园学费。去年到账收益到20%,人家立马分批转到货币基金里死守,哪怕后续能再涨也不慌了。但反观我的养老基目标设十年,年化想稳定到10%以上,中途哪怕见到了可观涨幅,只要估值合适,就安心拿着。初心这东西,别被一时数字冲昏脑袋,否则计划走偏,最后还得自己补窟窿。

最后,看准卖的技术,千万别一把清仓。投资市场就像打麻将,哪个环节没盯牢,就可能错失靠谱的大吃。去年新能源指数基大涨28%,我脑袋一热直接全卖了,谁知道后来又嗖嗖往上飞了14%。现在好了,学老实了,改成分批止盈+防回撤保护的策略。先涨20%,赎回30%本金让自己心里舒服些;再涨10%,再赎30%,多锁几分利润;剩的那30%设个6%的回撤止盈,等行情回撤超了6%就果断退休。谁说投资不讲策略?这不比开疯清仓后眼睁睁追进市场靠谱得多?

还有些小事别小看,比如下午3点交易时点。3点前赎回算当天净值,到3点后再点就要算第二天的。别小看这时间差,可能损失一笔当天的亮点收益,还真是细节扣钱的小毛病。

说到底,现在市场有个常见误区:大家都把“会买”当成一件本事,觉得能选准基金听完消息就是真英雄。其实真正的考验在于“会卖”。盲目出手没谁羡慕,懂策略走稳才叫高手。你手里的基金,涨到多少才会提醒自己该有个退出策略?或者,你还在凭感觉拿捏投资节奏?不妨重新问问自己,把今天的冲动换成明天稳健收益,岂不是赚得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