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当超强台风“桦加沙”以摧枯拉朽的16级狂风直扑广东沿海,珠江口沿岸风暴增水飙升至320厘米,红色风暴潮警报刺耳地响彻多地,这绝非寻常的自然现象。这是一场对现代城市多学科协同防灾体系的残酷“风暴大考”,一次对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脆弱性的无情提醒。此次台风的极端性及其引发的复合型灾害风险,迫使我们必须以颠覆性的思维,重新审视并构建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城市韧性。
气象学界对“桦加沙”的解读,无不透露着其前所未有的极端性。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李宁在央视采访中直言,“桦加沙”在短短两天多内完成了令人咋舌的“四级跳”,迅速攀升至超强台风级别。其环流直径超过1000公里,台风眼区清晰完整,这些都是其能量异常庞大的铁证。李宁进一步解释,台风从生成到发展始终盘踞在高海温区,如同吸血鬼般汲取着海洋的充沛能量;加之其所处环境垂直风切变极小,为台风内部结构的迅速增强提供了完美的温床。数据不会说谎:与2018年重创广东的“山竹”相比,“桦加沙”的能量指数高出30%;其7级风圈半径更是比2006年造成483人死亡的“桑美”足足大出80公里。更令人警惕的是,其中心气压低至910百帕,这已然逼近南海台风的理论极限值,预示着可能带来历史性的风暴潮和海水倒灌,迫使各地政府不得不采取超常规的“五停”防御措施,这本身就是对传统应急机制的巨大挑战。
面对如此空前的威胁,广东多地迅速启动“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措施,澳门特区亦全面动员,果断关闭口岸、桥梁,并开放避险中心,这些举措无疑展现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显著进步。以江门为例,其应急响应提前48小时启动,并运用GIS风暴潮淹没模拟系统等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精准决策,这无疑是科技赋能社会治理的典范。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专家强调,这种“宁可十防九空”的策略,并非保守,而是对“生命至上”治理理念的深刻践行。经济学家们也算了一笔账:虽然“五停”在短期内对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造成了显著冲击,但相比灾后重建的巨额成本,以及无法估量的人员伤亡代价,这种“主动停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然更为显著。这是一种对短期经济阵痛的理性接受,以换取长期的社会稳定和生命安全。
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城市韧性建设的道路漫长而崎岖,仍需持续深化。城市规划专家们振聋发聩地指出,防灾减灾理念必须从根本上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而非事后补救。这意味着要大幅提升排水系统标准,建设坚固的沿海防护林带,对老旧建筑进行结构加固,甚至重新审视城市布局,从源头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社会治理专家则强调社区韧性构建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要鼓励建立自下而上的社区应急互助机制,定期开展实战化的防灾演练,并加强公众防灾知识的普及。尤其针对高空坠物、地下空间管控等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风险点,必须制定更细致、更具操作性的应对指引。例如,广州市住建局要求所有工地在台风来临前完成塔吊降节处理,这正是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生命财产负责的最低要求。
“桦加沙”的到来,不仅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更是一次强迫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和学习的契机。它以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构建一个真正韧性的城市,需要气象预警的精准、城市规划的远见、社会治理的精细、经济保障的健全等多学科的深度协同与无缝衔接。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防灾决策中的应用,使其成为城市“智慧大脑”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完善企业停工补偿与保险理赔机制,减轻企业和个人的后顾之忧,并加强区域间应急联动与信息共享,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合力。只有将防灾减灾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城市发展的全链条,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应对巨灾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的安宁。防灾减灾,是城市永恒的命题,也是持续进化、永无止境的“中国方案”,它要求我们不断超越自我,与自然共舞,而非被其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