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常州这么一个看起来低调的城市,现在居然成了绿色能源圈的“C位”?
有人说新能源是未来,有人还在犹豫观望,但咱们常州已经卷起袖子,实打实干出样子了。
现在媒体都跑去溧阳高新区现场打卡,说明这事还真不只是自娱自乐,整个长三角的低碳玩法,都想从这里拿点操作秘籍。
说来这场秀还挺有悬念,年发绿电5.6亿度,减碳45万吨,好家伙,冷不丁就甩出来这些“夸张”的数字,一问缘由,才知道这里用的全是啥光伏道路,虚拟电厂,什么源网荷储微电网,各种黑科技齐聚一堂,真不是盖的。
但问题也藏得够深,是不是就是一通科技猛灌,数据铺满天,就真能让所有厂区、公寓都绿色清清爽爽?
看下来答案未必那么简单,这背后还有一堆小细节值得抠一抠。
媒体日这天,记者们兴冲冲进了溧阳高新区近零碳场景创新中心,走马观花不如逐步摸底,从头扒一扒“溧阳方案”到底有啥看家本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达500米、宽16米的光伏道路,这么宽这么长,如果用来拍《速度与激情》,应该电力都够烧轮胎了。
时髦的是,这条路不是拿来摆造型,而是真能发电,一年能贡献190万度,还不占用土地,躺赢太难复制。
再往里走,渔光互补那片场地,面积够115个足球场大小,简直是“大场面”本人。
上面太阳能板拼满,下边则是鱼塘,各玩各的又能互相搭把手,发电搞养殖,经济和生态边走边聊,不用苦哈哈地为单一模式发愁。
可别小瞧这些花活。
听园区工作人员讲,这一套下来,差不多园区有三成到近一半的电用的都是自己家光伏发的,剩下那点才得赶紧从大电网“借电”。
这样的电力结构,和传统工厂拼命烧煤水电,一比高下见分晓,有种把能源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洒脱劲。
楼顶高科技也没闲着。
厂房屋顶用的是BAPP结构,这名字听着像什么黑客专属,实际就是既能顶风撑雨又能吸光发电的两用角色。
连侧面幕墙都是光伏组件,能“吃太阳”还能美颜建筑,审美跟环保同时营业,也是够潮。
这种屋顶和幕墙一爬满,连AI都真弄不清这是“会发电”的厂,还是未来科幻里的太空基地。
说起工业低碳,常州也没让人失望。
江苏时代的“灯塔工厂”,这名字听起来高端,里面真有一套: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整体能效提升将近四成,厂区还弄出了7000多万度的光伏绿电。
物流环节给安排上了电动叉车、电动卡车,无人驾驶物流车,妥妥的“零碳运输”,省钱又环保,还能和小哥们开派对。
产品质检这块也动了真格,靠计算机视觉提效率,碳排放随着效率一块缩,小目标顺手就完成了。
到了锂享小镇,蓝色光伏板悄悄爬满了充电棚顶,新能源汽车都停在下面安静等着充电,上面发电,下面嗷嗷充电,谁说能源不能立体话发展?
整个智慧能源网其实覆盖了6大场景,把各路发电、储能、用电、冷暖协同、物流、生活有机串联,顺势形成全省最大“源网荷储+冷热协同”微电网。
万亩渔光互补也进了“首席绿电”行列,厂区、楼宇和园区都有独立的微电网示范项目。
光伏面积堪称恐怖,超720万平方米,装机量直接冲到560MW,说是全国最能“攒电”的园区也不算吹牛。
年产的绿电达到了5.6亿度,足够一整个小城市全年吃喝拉撒都“拿太阳喂养”,减碳直接减出45万吨,拿到全球主流城市环保榜上去PK也有底气。
这些“发储送用”全套设备都是本地生产,一条龙背靠背,省掉外移风险,还能带动地方就业,真不是只给自己做广告。
此外微电网还能和大电网相互补位,聚合出15万千瓦可调负荷虚拟电厂,灵活调度、应付用电高峰都不怕,哪天停电也不再担心全城黑灯瞎火。
当然,一堆炫科技只是表面,创新枢纽才是灵魂。
近零碳场景创新中心,微电网管控平台引入了205家企业的数据,把AI算法用在用电方案优化上,这可不是只管环保,还给企业实实在在省下了电费,同时实现降本减碳。
高温混合固液储能电池、5分钟快充技术什么的都在中心陆续上线,成品转化率高达95%都来源于本地研发机构。
5分钟快充技术已经落地商用,新能源车主喜提“告别漫长等待”的美好体验。
平台更是一条龙,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落地,一步步“孵化”,中间没有断档,一气呵成。
企业不仅能在这里体验最新产品,还能成为示范客户,为整个新能源设备破圈作贡献。
光储充检一体化电站已把5分钟快充玩成了实用选项,既有“展示厅”身份,也当“试验田”又兼任“服务商”,三头六臂当仁不让。
这不,溧阳高新区成了“绿色能源输出地”,输出的不是一两个小技术,能把所有组件打包,连同管理平台和实践方案一块卖出去。
成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源地,也不是用嘴聊,是实打实的集成式方案,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
产业链条怎么办?
从单一产品到解决方案输出,溧阳模式是一步步往上升级的,干得不光是炫技,还能一站式支撑产业链上下游。
比如参与了中兴南京研发中心、杭州温德姆酒店的光储充放项目,商业场景绿色转型有了大腿,越来越多公司不再纠结是否“拥抱新能源”。
标准化这块也不拉胯,溧阳主导起草的新型充电基础设施电源配置标准由官方发布,还连带微电网场景适配模块一块输出,产业升级直接配套,走稳了升级路。
看到这儿,不禁想问,这些花活是不是只有新闻发布会上能亮一亮,真实运行会不会打半折?
其实线下走访媒体大军不是白来的,园区截至目前已经有一期项目投运近一年,实际拿到的效益是800万元,不是画大饼,人家实打实算过账,还给园区交了业绩答卷。
减碳近5000吨也是实测成果,甩出去的数据都落地得住,没虚标。
当地企业尝到低碳转型甜头,如果说这块能复制推广到更多园区,全国乃至全球低碳生态之路也就不是空谈,而是真有了可以见证的成功案例。
媒体大咖黄少鹤现身点评也没藏着掖着,他认同溧阳模式的全布局,从电动装备、光伏设备到智慧管理平台,融合很深,协同很广,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踏踏实实给出样板。
如果这套方案能在更多场景复制,说实话,未来低碳生态就能变成真真切切的城市底色,绿色生活不再是海市蜃楼。
到了这节骨眼上,也该亮答案了。
常州溧阳近零碳创新,不是靠单点突破,而是用智慧能源网,工业降碳、场景整合、标准输出三管齐下,真正做到了生态经济双赢。
绿电、储能、AI调度、微电网,多家企业打团一口气联动,不再是一个又一个孤岛作战。
这里有现实效率,有长期收益,想要碳达峰、碳中和的城市,不妨学学人家混合驱动、闭环协作的大作业。
谋求低碳未来,别只看概念推箱子,技术创新+商业落地才是王道。
总之,常州这事做得够整,够扎实,要说绿色新生活能不能落地,不看广告只看疗效,答案已经藏在数据和现场了。
下一个问题是,谁敢第一个跟进试水?是不是只有省级、国家级开发区能一步到位?这还得看各地胆子和资源。
说到底,这次常州的绿色转型不是靠吹,实打实做出了样板。
能源互联网、产业链创新、标准制定、实际效益,四驾马车齐头并进,又拉动地方经济,又撑起低碳大旗。
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平台一块上阵,既搞技术突破也顾实际运营,让绿色未来不再是远方的诗,而是家门口看得见的现实。
未来谁要是还觉得低碳生态很遥远,不妨多来常州拍拍,摸摸鱼塘太阳板,说不定下一个爆款就是你家园区。
那些犹豫的城管、老板、工程师们,敢不敢跟风带路?
你怎么看?
造访过类似的低碳园区吗?
觉得常州这种全链条搞法真能在全国普及不?
欢迎留言,探讨你的低碳新生活想象!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