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宣布新内阁名单时,一位“部长”并未出现在合影中——它没有实体,却拥有决策权。这个名为“迪埃拉”(意为“太阳”)的人工智能,正式出任公共采购部长,成为全球首个非人类内阁成员。它将审查每一份政府招标合同,并决定中标归属。
这不仅是技术奇观,更是一场制度实验。阿尔巴尼亚长期受困于公共采购腐败,欧盟多年敦促其改革。如今,政府将信任交给算法,试图用“零错误率”的AI斩断人为操纵的链条。但问题随之而来:当权力移交机器,谁来监督机器?
过去五年,阿尔巴尼亚在反腐上持续发力。2024年,其清廉指数连续三年提升,首次超过匈牙利,被视为区域进步典范。然而,进步不等于根治。公共采购仍是腐败高发区,人为干预、围标串标屡禁不止。传统监管成本高、反应慢,而AI能24小时运行,以统一标准评估标书,从源头减少人为裁量空间。
国际已有先例验证AI提效的能力。2025年4月,深圳一政府采购项目引入AI评审,7小时人工流程压缩至10分钟,准确率达100%。贵州一建筑项目中,AI在不到两小时内完成47份标书评审,效率提升近半。这些案例证明,AI不仅能提速,更能消除疲劳误判与主观偏好。
但阿尔巴尼亚走得更远——它赋予AI最终决定权。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若算法公正透明,可彻底切断利益输送链;另一方面,若缺乏监督机制,AI可能沦为“合法化腐败”的工具。目前,“迪埃拉”的算法未公开,无独立审计安排,也未说明如何防止人为篡改输入数据或操控训练模型。公众质疑:如果结果不公,该问责谁?
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是否使用AI,而在于制度能否驾驭技术。爱沙尼亚、新加坡等国虽未任命AI部长,但在政府采购中嵌入AI辅助系统时,均配套建立算法披露、第三方验证与动态审计机制。技术只是执行者,制度才是守护者。
阿尔巴尼亚的尝试值得注视,但必须补上透明与问责的拼图。否则,“太阳”照不到暗箱,只会成为新权力的遮羞布。
当人类把信任交给机器,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