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称将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意味着什么?背后有哪些原因?

 64    |      2025-07-29 20:29

2025年7月22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于2026年12月31日正式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这是美国继1984年、2017年后第三次退出该组织,也是特朗普政府重启"退群"模式后对国际多边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冲击。从巴黎气候协定到世界卫生组织,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到教科文组织,美国正以系统性撤退的方式重塑全球治理格局。这一决策不仅暴露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层矛盾,更折射出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霸权逻辑与全球公共利益之间的激烈碰撞。

一、历史循环中的第三次"退群":美国与教科文组织的恩怨录

美国与教科文组织的关系堪称国际组织与成员国互动的典型案例。1946年教科文组织成立时,美国即是创始成员国,并在冷战初期通过资金优势主导议程设置。然而,这种主导地位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逐渐动摇。1984年,里根政府以"腐败""过度政治化"为由首次退出,实则是对教科文组织在新闻自由、种族和解等领域推动进步议程的报复。2003年,小布什政府为修复反恐战争中的国际形象选择重返,但2011年教科文组织接纳巴勒斯坦为成员国成为新的导火索——美国随即停止缴纳会费,导致该组织陷入严重财政危机。

2017年特朗普首次执政期间,美国以"拖欠会费""反以色列偏见"为由二次退出,此次拜登政府重返仅两年后,特朗普卷土重来再次启动退群程序。这种"三进三出"的戏剧性反复,暴露出美国将国际组织视为政治筹码的实用主义态度。数据显示,美国虽承担教科文组织22%的会费,但自2011年起累计拖欠已超6亿美元,其退出实质是逃避财政责任的政治表演。

二、决策动因:经济算计、地缘博弈与意识形态对抗的三重奏

(一)经济利益优先的交易型外交

特朗普政府将国际组织视为"成本-收益"核算的商业项目。教科文组织每年8000万美元的会费被视为"沉没成本",而该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公平等领域的工作难以直接转化为美国经济利益。这种思维在特朗普签署的《巴黎协定》退约声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协定对美国工人、企业和纳税人构成不公平负担"。教科文组织推动的全球教育合作、海洋科学研究等项目,因无法满足"美国优先"的即时回报要求,被判定为"低效投资"。

(二)巴以问题的政治投射

美国退出决策的核心冲突点在于教科文组织对巴勒斯坦的支持。2011年接纳巴勒斯坦为成员国、2017年将希伯伦老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举措,均被美国视为对以色列的"制度性歧视"。特朗普政府将支持以色列作为巩固国内保守派选票的关键策略,其女儿伊万卡牵头的"世纪协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等决策,均与教科文组织的立场形成直接对抗。这种将国际组织议程与国内政治绑定的做法,使多边合作沦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

(三)意识形态对抗的升级

美国国务院声明指责教科文组织"推进分裂性社会文化事业",实则是对该组织推动性别平等、媒体自由等价值观的抵制。特朗普政府将"全球主义"视为威胁美国主权的意识形态敌人,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被污名化为"社会主义规划"。这种对抗思维在退出世卫组织时同样显著——美国指责其"以中国为中心",却忽视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客观需求。

三、全球治理危机:多边体系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一)国际组织权威性的削弱

美国退出直接导致教科文组织预算减少8%,但更严重的是示范效应。英国《经济学人》指出,美国作为最大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退群行为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2023年美国重返教科文组织时,曾带动日本、德国等国增加捐款,如今这种正向激励已转化为负面预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当超级大国选择孤立主义,国际合作的基石将出现裂痕。"

(二)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口

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冲突地区文化遗产、消除文盲、促进科学合作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也门萨那古城等世界遗产的修复工作,均依赖该组织的紧急基金。美国退出后,其主导的"全球教育联盟"等项目可能面临资金短缺,发展中国家将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教科文组织教育项目已帮助1.37亿儿童重返校园,这种民生工程的中断将加剧全球不平等。

(三)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制度性竞争

美国退出本质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否定与重构尝试。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基于结果的联盟"策略,试图用临时性、功利性的小圈子取代普遍性国际组织。这种"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在气候领域表现为拉拢印度、澳大利亚组建"气候俱乐部",在安全领域表现为强化北约而削弱联合国维和行动。然而,全球性挑战的互联性决定了这种碎片化治理模式的局限性——正如新冠疫情所示,任何国家的孤立都无法阻挡病毒跨国传播。

四、深层困境:美国霸权的自我解构

(一)软实力衰退的镜像

美国退出国际组织的行为与其软实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20年美国国际形象跌至历史低点,64%受访者认为美国"不尊重个人自由"。教科文组织推动的媒体自由指数、学术交流项目,本是美国输出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如今却因政治化操作沦为意识形态战场。这种短视行为加速了全球南方国家"去西方化"趋势,金砖国家扩员、亚投行壮大即是明证。

(二)制度性权力的稀释

美国通过退出逃避国际责任的同时,也在放弃规则制定权。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海洋科学十年计划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本是美国引领技术标准、巩固科技霸权的机会。如今中国、欧盟等行为体正填补这一权力真空——中国已承诺向教科文组织STEM教育项目注资1000万美元,欧盟通过"全球门户"计划扩大发展合作影响力。美国正在将领导权拱手让人。

(三)国内政治极化的外溢

特朗普政府的退群决策深刻反映美国政治生态的分裂。共和党将国际组织视为"全球主义阴谋",民主党则强调多边合作的价值,这种对立使美国外交陷入"钟摆困境"。更危险的是,国际组织被简化为党派斗争的符号:共和党执政时退出以彰显"强硬",民主党执政时重返以显示"修复",政策连续性荡然无存。这种内耗型外交最终损害的是美国国家利益。

五、未来展望:多边主义的韧性考验与重构路径

面对美国的持续退群,国际社会需以战略定力维护多边体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的表态具有示范意义:"没有美国地球依然旋转,组织将继续履行使命。"这种韧性源于三个支撑点:

新兴行为体的崛起:中国、印度、巴西等国正通过增加自愿捐款、主导具体项目等方式填补资金缺口。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教科文组织第二大会费国,并在非洲教育合作、丝绸之路遗产保护等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制度创新的探索:教科文组织正推进会费分配改革,降低对单一捐助国的依赖;同时通过数字技术扩大公众参与,2024年"世界遗产在线"平台吸引全球2000万人次虚拟参观,开辟了非传统资金来源。价值共识的凝聚:全球南方国家对多边主义的诉求日益强烈。非洲联盟、东盟等区域组织通过教科文平台加强合作,77国集团在气候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形成统一立场,这种"自下而上"的团结正在重塑全球治理逻辑。

结语:霸权黄昏与多边黎明

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的历史闹剧,本质是霸权衰落期的焦虑投射。当单边主义遭遇全球互联的客观现实,当政治算计碰撞人类共同价值,这种逆潮流而动的决策终将被历史证明是战略误判。国际组织作为多边主义的载体,其生命力不取决于某个国家的去留,而在于能否持续回应人类对和平、发展、公平的永恒追求。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退出或许正是多边主义涅槃重生的契机——当霸权者主动让出舞台中央,真正的全球治理新时代正在拉开帷幕。

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热点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