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袋面粉25万里亚尔,今天一睁眼,好家伙,38万!再这么下去,下个月全家真就只能喝西北风了。”9月28日一大早,德黑兰市民穆罕默德在菜市场拍的视频,像长了腿一样在网上疯传。镜头里,空荡荡的货架和他那张快要哭出来的脸,把伊朗普通人正在经历的这场噩梦,揭了个底朝天。
谁能想到,就在头一天,欧美国家按下了制裁“重启键”。这记重锤,理论上是瞄准伊朗的核设施,结果第一下,无比精准地砸在了老百姓的餐桌上。
餐桌上的核爆炸
对无数伊朗家庭来说,9月27日这个日子,恐怕就是“物价噩梦”的开始。那天,英法德美四个国家联手宣布,伊核协议里那个叫“快速恢复制裁”的东西正式生效。那些2006到2010年的旧制裁,一夜之间,全活过来了。
消息一出来,德黑兰、伊斯法罕这些大城市立马就乱了套。有人凌晨三点跑去超市排队买面粉,结果天亮了一看,货架比脸都干净。那些手里有货的批发商就更精了,干脆仓库大门一锁,坐等价格坐上火箭。
当地媒体的镜头下,传统的巴扎市场里,卖大米的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摊主阿里一脸的生无可恋:“哥们,不是我想涨价啊,是上游供货商半夜打电话通知我,价格要涨40%,我不跟着涨就得赔死!”
粮食完了是燃料。汽油价格彻底失控,从每升1.5万里亚尔直接蹦到了4万。出租车司机们要么熄火不干了,要么就把价格翻倍。以前一万里亚尔能到的地方,现在你得乖乖掏出三万。
软肋被人捏得死死的
说实话,这轮涨价潮也不是没预兆。伊朗国家统计中心8月份的数据就吓人了,意大利面环比涨了5.3%,鸡肉涨了5.8%,黄瓜这种蔬菜更是疯涨了28.1%。制裁重启,不过是往一堆干柴上扔了个火星子。
官方公布的年通胀率是34.5%,可老百姓的感觉是啥?“吃饭的钱,直接翻了一倍!”
伊斯法罕的老师法蒂玛给我们算了笔账,她一个月工资1500万里亚尔。以前,一家四口的伙食费大概450万,现在呢?1050万打底。剩下的钱,水电费、孩子学费一交,兜里就空了。“以前还能给孩子买点水果,现在只能买最便宜的面包,肉,一个月都别想见着一次。”法蒂玛的声音里全是疲惫。
为啥制裁对粮价冲击这么狠?原因很简单,伊朗的命门,被对手看得一清二楚。伊朗是个产油大国没错,但自己的炼油能力不行,七成的汽油都靠进口。粮食问题更要命,小麦、大米这些主粮,自给率才60%,每年都得花大把外汇去国际上买。
这回制裁,直接把伊朗的国有航运公司给封了,等于切断了进口的大动脉。更狠的是,本国货币里亚尔跌得跟瀑布似的,兑人民币的汇率都到0.0001696了,一年贬值超过50%。这意味着进口东西的成本翻了一倍,这笔钱,最后不还得老百姓自己扛着么。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欧美国家为啥非要在这个时候下死手?绕来绕去,还是那个缠了十几年的“伊朗核问题”。事情今年已经快到摊牌的时候了。2015年那份伊核协议,本来是让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方案,伊朗承诺不搞核武器,欧美就解除制裁。
可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群”后,这协议就废纸一张了。今年,华盛顿更是步步紧逼。从4月到6月,双方谈了五轮,美方要求伊朗“彻底放弃铀浓缩”,这一下就踩了伊朗的红线,谈判彻底崩了。6月13号,以色列更是直接动手,轰炸了伊朗的核设施。
到了8月28号,英法德三国正式指责伊朗“违反协议”,启动了“快速恢复制裁”。按照规则,只要安理会30天内不通过延长豁免的决议,旧制裁就自动生效。中国和俄罗斯虽然两次想拦,但没拦住。
欧美这么硬气,是因为他们觉得伊朗的核能力马上要碰“红线”了。伊朗外长自己都承认,他们已经搞出了丰度60%的浓缩铀。啥概念?制造核弹需要90%的铀,60%这个数字,意味着伊朗离造出核武器,就差临门一脚了。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呢,也直接拒了美国“用浓缩铀换三个月制裁暂缓”的提议,说这是“侮辱”。伊朗的底气是啥?全球第四的石油储量,加上联合国对它核活动的限制10月18号就到期了,它觉得没必要在这时候认怂。
这局棋谁也赢不了
这本来是国家之间掰手腕,可这代价,实实在在压在了老百姓的肩膀上。欧美想用制裁这把刀逼伊朗屈服,结果发现这刀子不光伤了对方,还溅了自己一身血。伊朗的石油出口已经砍掉了70%,外汇储备快见底了。
欧洲的日子也不好过。伊朗以前可是欧洲重要的能源供应国,现在市场全丢了。更麻烦的是,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放出话来:“不取消制裁,就封锁红海航线。”欧洲三成的贸易得走这条线,这要是断了,欧洲本来就高得离谱的物价,恐怕还得再跳一级。
美国也没占到啥便宜。沙特、阿联酋这些中东老盟友,早就对美国的霸道不爽了,开始偷偷跟伊朗眉来眼去。国际能源署也警告,伊朗石油出口减少,可能把全球油价推到每桶100美元以上,这对正在跟通胀死磕的美国来说,简直是火上浇油。
在这场混乱里,最无助的还是普通人。德黑兰的医院里,进口的抗癌药已经断了,病人等不到药,只能绝望地回家等死。学校里,穷人家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打工。边境线上,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就为了一口饭吃。
结语
眼下就是个死局。一边是老百姓的肚子,一边是核问题的死结。未来的路好像就三条,但没一条是好走的路。要么“对抗升级”,伊朗真退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那以色列肯定要动手,全球油价怕是要飙到150美元。要么“有限妥协”,大家各退一步,但治标不治本。
最有可能的,就是“长期僵持”。制裁继续,伊朗在核问题上跟欧美慢慢磨,而代价,就是伊朗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最讽刺的是什么?当布鲁塞尔的政客们按下投票按钮时,他们不会想德黑兰的母亲还能不能买到奶粉;当华盛顿的官员们讨论核威慑时,他们也不在乎伊朗的父亲还能不能买到面粉。大国要的是战略安全,可从来没人问过那些普通人想要什么。
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一碗能吃饱的饭,一个能上学的孩子,和一个不用为明天发愁的安稳日子。或许,那些坐在谈判桌前的大人物们该听一听,没有任何宏大的国家利益,值得用千万人的温饱和未来做赌注。毕竟,能让一个国家真正站住脚的,从来不是核弹,而是老百姓手里的面包,和他们眼睛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