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扎堆上市,新老玩家混战,成本政策成关键难题

 65    |      2025-10-08 01:00

走在小区门口,看到那堆方方正正的小车无声无息地来回跑,真的有点像电影里演的未来场景。以前我总觉得这种无人车离我们还远着呢,没想到今年一下子扎堆冒出来,行业里头快吵翻天了。你说这东西去年还没人信能流行,今年竟然一下子能卖出三万多台,翻好几倍,这速度,就问你服不服。

大家心里应该都蹦出一个问题,过去那些做无人车的老玩家咋想的?是不是还以为自己地盘稳?结果呢,新品牌“德赛西威”直接杀进来,还不是玩票性质,是真刀真枪地跟正规军卷。你说一个本来做车用电子的,怎么就敢跨界?这说明啥?说明谁都有资格上桌了,关键在于会不会抢食。还有佑驾创新,一出手就是“小竹”,名字听着就像新人,其实一上来就摆明态度:“下年我要卖一万台,把你们老玩家按在地上摩擦。”这底气是哪里来的?显然这些新兵不是闹着玩,他们内部技术是真行。

再看Momenta,以前只给别人做自动驾驶系统,自己不落场,现在也直接带队进来了。要说自动驾驶系统,他们是真供给过底牌的——华为更夸张,自己不造车,却靠帮别的企业做智能送货车,技术下放出去,产品都能路上看见。比亚迪更绝,一个“刀片电池”硬是摁着节奏,把美国公司拉进来,直接就搞出第三代无人物流车。你说这点,各家不服谁?

但问题也摆在眼前,有句话不是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无数新玩家一涌而入,蛋糕是不是那么容易分?其实没那么简单。比如顺丰这种大客户,你以为谁都能睡到人家床上去?人家跟老玩家原早签了长期合同,这些新兵想撬单,必须得有真本事,光会吹不管用。你以为比谁都能做车,结果到了实际运营环节,便宜卖没利润,贵了没人要,怎么算怎么亏。这就是现实,大厂也得照着成本表一点点磕。

再看看地方政策这一环,比以前电动自行车还绕。你说深圳苏州随便撒欢,换个城市,光备案就卡得你哭。各地路权一层层套着,搞公司的人天天在路权和政策之间跑断腿,哪有那种“技术一好就能撒出去”的事?还有的干脆说,团队现在光搞懂城市规则都快散了。这种事放在任何一个创业项目里都够喝一壶。

你说运营成本更玄,有人算账,每台无人车运维费能买好几部手机,这小公司哪撑得住?表面看是“科技改变世界”,实际上都是“谁的钱能烧得更久”。更别提万一车坏了、碰着人了,责任怎么厘清?保险费、人工巡检费、数据通讯费,每一项都比你想象复杂。新能源车都还没把维护成本压下去,无人车想低到哪去?成本没降下来,这赛道迟早有一堆人掉队。

可是回头想,这是不是就在印证一个问题:护城河真的还能守得住吗?所有行业都想靠技术壁垒或者时间积累搭城墙,结果新玩家敢冲,“老玩家”的堤坝说垮就垮。你别说德赛西威、小竹这样的新兵了,华为、比亚迪这种跨界巨头一出手,原来的护城河根本不值一提。以前大家还觉得善于积累有用,现在是真的“谁来沸腾,谁就围城”,没哪个圈能关得住所有人。

再想一步,大家都在抢是好事还是坏事?会不会最后抢成一地鸡毛?我想,技术领域没有永远的领跑者,谁都可能随时被后来者反超。今天你主导,明天我出黑马,你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蛋糕被分走一块。行业沸腾,一定会出现更多便宜的、好用的无人车,但最后留下的一定不是跑得最早的,而是熬得住、打得准的,那些懂得针对实际应用、把成本算细的企业。谁钱多、谁耐住价格战、谁能卖服务,不是只靠嘴皮子和低价就能分天下。

其实无人车大爆发,根本改变的是大家对于“谁能做物流”的认知。过去只要有车队、司机,谁都能发货,现在你有技术就能抢一杯羹——可问题仍然是:能不能真正低成本地让车跑起来?表面看是比技术,底层视角其实是算账。送货路上的一分钟都得掰碎了计算成本,大客户只认谁能降费用,政策只认谁能合规,细节才是王道。

有时候我想,想象中点外卖还能选“机器人专送”是挺酷的,但真到那个地步,免费送小区也许要等一阵。毕竟现在整个行业的车子加起来,离明年目标都差得远。每家都在说“规模爆发”,其实拼的是谁先敢迈出技术和成本的双重门槛。

还有一个没被提起但很重要的事——大家都盯着“送货车”,其实未来无人车最猛的应该是“城市服务”,比如清扫、巡检、取快递、送药,这些小场景如果率先爆出效率,才可能带动整个行业轮起来。大家别盯死巨头一举一动,也许一两个小公司搞出某种“偏门用途”,最后成了行业破局点,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反观那些老玩家,护城河筑高了多年,最后还是“技术平权”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下场。你以为踏着先机就能稳?没那回事。技术更替和政策变化,是所有企业都绕不开的坎。细节不到位,一定被新兵从漏洞里偷袭。谁能抓住政策窗口、降运营费用、把实际场景搞明白,谁就能坐稳江山。新玩家敢冲,是因为他们未必有历史包袱,胆子大,敢试出新打法,不怕错,有可能一两个思路就碾压老玩家。

再说句实在话,无人车落地是不是全靠技术?其实不然,大部分还得看商务能力和地方资源,谁能快速解决路权、谁能拉到大客户、谁能把成本压实到底。这些事说难不难,说简单未必能一口气办齐。新老玩家都奔着最终爆发去,但你想想,最后拼还是拼“渠道拿下”和“实际运营”,技术说到底只是最基础的一步棋。

看着小区门口那些无人小车,未来能不能像手机一样普及进家家户户?会不会某一天,我们点外卖真的能选“机器人专送”?我觉得很快,但也许没那么快。关键在于,这世界变得太快,谁能熬过初期,谁就能把行业变成自己的地主场。别看现在拉锯混战,最终落地才是硬道理。

最后问题丢给你们,你觉得无人车送货会完全取代人工吗?真到了那一天,小区保安是不是也要转行干别的?物流快递是不是变成机器人之间的竞速?想想都挺有意思。但路还长,热闹刚刚开始,等着看谁先笑到最后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