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轰-6挂一堆,就怕轰-6带一枚! ”这句军迷圈里流传的话,在2025年9月3日终于有了答案。阅兵式上,轰-6N机腹下那枚修长的“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首次亮相,直接编入了战略核导弹方队,和东风-5C、巨浪-3这些洲际导弹大佬们站在了一起。
过去说中国核力量,大家都提东风快递和巨浪潜龙,天上的轰-6总觉得差点意思,主要扔扔常规炸弹或巡航导弹。 现在“惊雷-1”一出,中国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才算真正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
这导弹编号JL-,是“惊雷”的拼音缩写,可不是以前那个潜射的“巨浪-1”。它长得就很不一般,弹头是双锥体,尾巴有四片三角形尾翼,中间一个火箭喷口,浑身找不到进气道,明摆着是靠火箭推进的弹道导弹。
惊雷-1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助推,加上高超音速滑翔弹头,据说射程能达到6000到8000公里。 轰-6N经过空中加油,作战半径能超过4000公里,两者一结合,打击范围轻松超过一万公里,覆盖第二、第三岛链不在话下,连美国阿拉斯加、夏威夷和中西部大部分区域都罩进去了。
这导弹速度飞快,末端攻击速度超过5马赫,有的说最高能冲到15甚至20马赫,现役的“标准”、“标准”和萨德反导系统想拦它,难度极大。 它还能装常规弹头或核弹头,有分析说它甚至能带3到5枚分导式核弹头。
轰-6N最大载弹量约12-15吨,惊雷-1重量估计在12吨左右,所以轰-6N一次只能带一枚。但这可是战略打击,“一枚就够了”的道理就在于此。
中国空基核力量过去确实比较弱,主要靠轰-6系列搭常规巡航导弹。 美国有B-52H和AGM-86B,俄罗斯有Tu-160与Kh-,都早就有了成熟的空基核打击能力。 惊雷-1的出现,让中国成了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具备空基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空射弹道导弹技术难度很高,美俄冷战时期都搞过,但因为点火控制、热防护、再入轨道等技术难题,最后都转向了更稳妥的空射巡航导弹方案。 惊雷-1的亮相,说明中国把这套复杂技术给攻克了。
惊雷-1据说可能采用了低可探测性设计,降低了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还用了多种突防技术,能有效突破现代防空系统。 它的制导方式可能是惯性导航加北斗修正,再加末端雷达或红外等复合制导,圆概率误差能控制在100米以内,能精准打击指挥中心、发射井这类高价值目标。
惊雷-1的出现,也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核武库规模的关注。 空射核导弹的研发和部署成本比陆基或海基洲际弹道导弹低,这让中国能用相对经济的方式快速扩充核力量。
这款导弹的部署,据说会改变印太地区的战略平衡。 轰-6N带着惊雷-,能在安全空域对第二岛链内的所有关键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关岛、夏威夷这些地方的传统反导体系,有效性得重新评估了。
惊雷-1据说早在2019年之前就已经亮相,所以现在公开展示,可能意味着它已经“不够先进,可以展示”了。 那现在说不定已经有惊雷-2、惊雷-3了,比如那个配备乘波体弹头的空射高超弹。
中国发展惊雷-,不是为了挑事,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 它让中国的“安全防线”向外扩展,向那些总想挑衅的国家表明,中国不主动惹事,但面对威胁时,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中国始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明确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力量发展遵循“最低限度、有效威慑”的原则。 这种克制态度反而增强了中国核姿态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