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中国旅游市场迎来了一股特殊的热潮——入境游。从民航局最新公布的7月数据看,我国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709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创历史新高;深圳机场口岸暑运以来出入境人员同比增长超13.2%,英国游客安德鲁一家带着孩子专程来华的场景,成为这场“中国热”的生动注脚。当“China Travel”成为海外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当“City不City”的魔性问候刷屏网络,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凭什么让世界游客“路转粉”?
一、签证“松绑”:打开入境游的“第一道门”
入境游的爆发式增长,首先得益于政策层面的“破冰”。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国际旅行近乎停滞。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密集出台签证便利化措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展至54国,对法国、德国等15国试行单方面免签,全面放宽口岸签证条件……这些政策如同“组合拳”,精准击中了外国游客的痛点。
以深圳为例,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其入境便利度持续升级。从机场到口岸的“一站式”通关服务,到针对家庭游客的团体签证绿色通道,再到多语种标识和智能翻译设备,深圳用细节诠释了“好客中国”的温度。正如安德鲁所说:“从落地到出关,全程不到20分钟,这种效率让我们对旅程充满期待。”
签证便利化的深层逻辑,是打破“信息茧房”。当更多外国游客能轻松踏入中国,他们发现:这里没有西方媒体渲染的“封闭与危险”,只有5000年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融碰撞。这种“眼见为实”的体验,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二、文化“破圈”:从“神秘东方”到“必打卡清单”
如果说签证是“敲门砖”,那么文化则是吸引游客“回头”的核心密码。今夏的中国游,早已突破“长城+故宫”的传统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年轻化的新趋势。
在西安,外国游客穿着汉服夜游大唐不夜城,在AR技术帮助下与“李白”对诗;在成都,大熊猫基地的“顶流”花花吸引全球粉丝,川剧变脸与火锅体验让味蕾与视觉双重震撼;在深圳,世界之窗的微缩景观与华强北的科技潮品形成奇妙反差,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反向输出”的文化现象。从TikTok上“中国街拍”话题超百亿播放,到海外博主争相模仿“中式变装”,从“特种兵式旅游”的效率崇拜到“禅意旅行”的心灵疗愈,中国旅游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旅行潮流。正如一位法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写道:“在中国,我同时体验了未来感与历史感,这种矛盾的魅力让人上瘾。”
三、基建“托底”:让“说走就走”成为现实
入境游的火爆,离不开中国基建的硬实力支撑。民航局数据显示,7月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中,东南亚、东北亚航线占比超60%,但中东、欧洲航线增速显著,反映出航线网络的持续优化。深圳机场今年新开及加密12条国际航线,直飞巴黎、伦敦等枢纽城市,让“家门口出发游全球”与“全球游客聚深圳”形成双向流动。
地面交通同样给力。高铁网络覆盖95%的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八纵八横”主通道基本建成;移动支付渗透率超86%,外国游客扫码点餐、打车、购票毫无障碍;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以上,直播打卡、云端导览等新玩法层出不穷。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消除了外国游客的“文化休克”,让“中国行”比想象中更轻松。
四、挑战与机遇: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尽管成绩斐然,但中国入境游仍有。比如,部分景区外语服务不足,乡村地区接待能力有限,文化体验项目同质化严重。未来需在三个方面发力:
精细化服务:推广“智慧旅游”平台,整合签证、交通、住宿信息;培训多语种导游,开发沉浸式文化课程。
差异化产品:针对不同市场推出定制线路,如面向欧美游客的“丝绸之路”深度游,面向东南亚游客的“中医养生”主题游。
可持续理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广低碳旅行方式,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生态的破坏。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入境游的繁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当全球游客用脚步为中国投票,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和纪念品,更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可。这种民间层面的“软联通”,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具穿透力。
结语:世界需要“中国答案”
从深圳机场的熙攘人群,到社交媒体的“中国热搜”,这场暑期入境游狂欢,折射出的是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当外国游客在敦煌壁画前感叹文明传承,在深圳科技园触摸未来脉搏,在贵州村寨体验乡村振兴,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找关于发展的“中国答案”。
或许,这就是旅游最本真的意义——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思想碰撞的契机。当14亿中国人与80亿世界居民通过旅游建立连接,我们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便又近了一步。这个夏天,中国用一场旅游盛宴告诉世界:好客之道,永不过时;开放之门,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