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年毛主席欲让陈赓赴军委,陈赓笑言:请主席先为哈军工题词

 102    |      2025-08-18 21:35

陈赓从朝鲜战场回来了,周总理亲自来迎接,告诉他毛主席叫他去中南海,大家都觉得他要加入军委了。

等到见到毛主席时,他却直接开口就说:“主席,要是你肯的话,先给哈军工留点笔墨怎么样?”

毛主席笑了笑,然后叫陈赓到中南海去,聊的啥呀,好像是谈一些工作上的事,没具体说得太明白。

陈赓回国

1953年,朝鲜战场上的战火还未完全退去,三八线一带,志愿军依旧迎难而上,美国那边也没放松。陈赓那会儿在前线,担任的可是彭德怀的职务,有不少决策,都是他拍板定的。

这年春天,一封秘密电报赶到前线指挥所,签名也不是别人,正是周总理。那电报里没有写什么详细内容,只有六个字:“速回,主席要见。”

陈赓那会儿腿上的旧伤还没好,走路还得拄着根拐杖,他没多说一句,立马收拾行李,转身就往回赶。

火车刚开到北京站,他还没来得及换上崭新的军装,就看到周总理站在站台上等着。周总理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道:“主席想亲自和你谈一件事。”

陈赓还没来得及问点什么,就直接被送进了中南海。

在中南海里,毛主席正坐在院子里,身旁放着几份文件。当看到陈赓时,主席笑着问:“腿还行吧?”陈赓拄着拐杖,笑着说:“还能走。”

毛主席点了点头,接着说:“陈赓同志,我们打仗不怕死,但军工这方面确实有点欠缺。你觉得,要不要办个军工大学?”

陈赓眼睛一亮,心里明白毛主席的意思就是让他去负责这事。想了会儿,他低头皱皱眉,说:“我这人比较粗心,做事不够细致,怕搞不好。”

毛主席盯着他看,语气平平地说:“你不是在红军学校干得挺不错吗?这事由你来,挺合适的。”

一句话定好了基调,任务也定下来了,但怎么做,才是真头疼!

筹备建校

陈赓没在北京耽误太久,几天后就开始了选址的奔波,他走了东北、华北、内蒙古,一路勘察,一路记账,腿伤还没痊愈,全靠一根拐杖支撑着。

最终,选址定在了哈尔滨,原因有三点:一是,哈尔滨当时是东北的重要工业中心,周边有大型机械制造厂和兵工厂,基础设施挺完善的。

二是,因为地盘宽广,能腾出大片土地来建一所完整的大学。三是,便利苏联专家的来往,当时全国搞军工,苏联是唯一的技术来源。

这块地已经敲定了,可事儿又出来了,陈赓看上的那块地,是另一个学校的旧校区,校长不乐意让出,毕竟地段好,按常情,谁都不想把好位置让出去。

陈赓亲自跑去谈了三次,每次都一脸无奈地回来。可事情不能等,军工大学的筹建就一直卡在这块地上,没办法推进。

直到最后,周总理亲自出面,一份文件,两句话:“国家重点项目,优先保障。”,这才让对方安心点头,还派了几十个人帮忙搬迁。

事情总算摆平了,但紧接着得考虑人、钱、材料这些问题。那会儿,全国刚刚走出抗战和内战的控制,百废待兴,哪里有什么现成的资源啊!

陈赓还没站稳呢,就拄着拐杖直奔工地。哪里有问题,他就去哪儿。工地上有个年轻人看到他一瘸一拐的模样,劝说道:“陈将军,您腿还没完全好了,别再跑跑了。”

陈赓听了,笑着说:“我不亲眼瞧瞧,心里总不踏实。”

那年夏天,他在工地上说了一句话,之后在哈军工广泛传开,长达几十年:“咱们建的不是学校,而是在播种科技的根基,将来打仗,不靠这个,靠啥?”

“哈军工”成了时代的印记

盖房子倒是挺容易的,找老师可就难啦,那会儿,全国军工行业的师资,不是稀缺品,简直是凤毛麟角。陈赓也没什么别的招儿,只能自己跑到学校里去“挖人”。

他跑到了清华、北大、交大,有些教授听说要去军工大学,心里难免有点犹豫。陈赓亲自跟他们说:“来这儿,是做一件大事。以后你们会为此感到自豪。”

办学可不是光靠嘴皮子,还得靠真心,他说得有点底气,教授们才干留下来。苏联专家也来了几十位,可问题又出现了:住的条件不太好,水土不服,有些人开始打起了退意。

陈赓没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是自己想办法,调配物资,改善生活和住宿条件。有些人问他:“陈将军,您怎么 连这事都亲自操心?”

他就一句话:“咱们请人帮忙,不能让人家吃亏。”

学校刚有点规模那会儿,毛主席又提了一句:“陈赓,军委现在缺人,你回来帮帮忙吧。”陈赓笑着答道:“这学校还在起步阶段,我得把这事儿搞定了再说。”

接着他说:“要是行的话,主席能不能给学校留个字?”

他没说要题词,只是让留个字,毛主席微笑着,没多说话,便拿起笔写了训词,还给学校的报刊题了个名字。这可是毛主席亲自为一所新建的学校题的字,这样的待遇,在那个年代可少见。

提起“哈军工”,许多人都知道是陈赓一手打拼起来的,后来这所学校改名叫国防科技大学,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导弹、原子弹、卫星方面的工程师。

当年的中南海谈话,没有任何录音或文字记录,唯一被记住的话是:“主席,要不,先给哈军工留点笔墨?”

“哈军工”这三个字,不仅代表着一所学校,更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底气,是新中国科技打造强军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