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为何越打越强?俄方猛醒:雇佣兵“填线”救基辅!

 137    |      2025-07-30 09:25

历时三年,俄乌战场僵持,莫斯科久攻不下并非偶然!当目光聚焦前线,真正的战略支撑却隐藏在全球两个看似遥远的角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无限续杯”的军火库,以及拉丁美洲因贫困涌入的“新面孔”。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一场由全球资源编织的非典型对抗。

历时三年,俄乌战场上的胶着态势,依旧让人深思。莫斯科方面曾寄希望于快速军事行动,但基辅的韧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这种僵持背后的答案,似乎并非仅限于乌克兰本土的军事部署。

真正的战略支撑,正悄然在全球两个看似遥远的角落汇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火库,以及拉丁美洲的贫困社群。一场非典型的对抗,正由一个“看不见的后方”所支撑。

冲突初期,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全面入侵。俄方期待速战速决,通过空袭和导弹打击乌克兰军工与能源系统,迫其投降。然而,这一初期战略并未奏效。

乌克兰随即采取措施,在2022年3月组建了国际军团。对外宣称,有来自52个国家的两万多份申请,志愿加入抵御俄军的行列。这批人,初期多以欧美志愿者为主,他们或出于理想主义,或带着某种地缘政治立场。

但专家估计,国际军团在高峰期的实际兵力约为4000人。随着战事持续,伤亡数字攀升,早期那批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欧美志愿者逐渐减少。现实的残酷性,终究磨平了理想主义的棱角。

至2025年,国际军团的规模已降至1000到2000人之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拉美籍士兵的比例大幅上升,占据了约一半的人数,其中哥伦比亚籍士兵尤其突出。

俄罗斯情报部门在苏梅州等地,多次发现大量哥伦比亚籍部队的身影。这些来自遥远南美洲的战士,参与到这场欧洲冲突中,他们的动机显得更为直接且现实。

哥伦比亚的退役军人,在国内的月收入通常不足600美元。而部分家庭的月收入甚至低于100美元,生活压力巨大。乌克兰方面提供的月薪,通常在3000到4000美元之间。

这笔可观的收入,对许多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契机。这种经济驱动力,已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范畴,成为乌克兰补充兵源的新路径。招募外国士兵,在某种意义上,已演变为面向全球贫困地区的“劳务招聘”。

俄罗斯情报部门及媒体从2024年4月起,开始频繁指控美国私人军事公司(PMC)从监狱招募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籍毒贩参战。俄方称其为“炮灰”,并多次强调这些雇佣兵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没有战俘待遇。

俄方国防部也多次发布战报,声称截至2024年底,已消灭了超过6500名外国雇佣军。墨外交部也确认,有8名本国公民在乌参战,其中3人已经阵亡。这些数字,间接证实了拉美籍人员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存在。

俄罗斯发动全面入侵后,对乌克兰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上万枚导弹落在乌克兰境内,意图摧毁其战争潜力。但这种打击,并未能从根本上削弱乌克兰的抵抗能力。

核心原因在于,俄罗斯可以摧毁乌克兰境内的弹药库或工厂设施,但它无法触及那些真正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早已转移到了北约成员国的安全地带。

自2022年至2025年1月,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高达669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笔巨额资金,通过美国总统的“抽调权”机制,源源不断地将武器装备输送到前线。

在2025年6月的海牙峰会上,北约32个成员国达成一致,同意在2035年前,将国防开支逐步提升至GDP的5%。这笔资金的主要流向,便是购买美国武器,并持续援助乌克兰。

这一决议,标志着北约对乌克兰的援助,从最初的应急行为,转变为一种长期且制度化的“离岸”支持体系。乌克兰的军事补给,因此获得了稳固的外部输血链,仿佛拥有了一个“打不烂”的兵工厂。

除了武器弹药,北约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美英人员,尤其是那些拥有特种部队背景的技术专家,在乌克兰负责操作高科技设备,例如无人机、先进通信系统等。格鲁吉亚退役军人则出于历史宿怨,组成了“格鲁吉亚国家军团”直接参战。

这些人员与技术,与源源不断的军火补给相结合。乌克兰的防线,因此得以在俄军的攻势下保持稳定。这种援助,不仅仅是物资的输入,更是将乌克兰的作战能力,嫁接到了北约的庞大体系之上。

当拉美提供的“人力”与北约提供的“武器”在乌克兰前线汇合时,这场冲突的性质,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乌克兰本土的角色,从一个独立的战斗实体,逐渐演变为一个整合全球资源的“战场平台”。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曾发出警告,表示“谁提供远程导弹就打击谁”。然而,事实表明,德国等国的远程导弹,依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乌克兰,甚至用于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这种“去中心化”的后方,使得俄罗斯的传统打击策略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军事概念中,切断后勤、摧毁补给线是瓦解敌方抵抗力的关键。但当敌方的“后方”可以全球化部署时,这种策略便会失效。

乌克兰的韧性,已不再仅仅依赖于其本国的资源和人口。它建立在一个全球化的“后方”之上,这个后方包含了北约的武器库和拉美的贫困人口。

回望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基辅为何始终不倒,其答案已然浮出水面。俄罗斯的对手,不再只是乌克兰一个国家实体,而是一个由北约地缘政治决心与全球经济不平等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这场冲突,揭示了21世纪战争的一种新模式。当一个国家的“战争后方”能够实现全球化部署时,传统的军事打击和围困战略,其效力将大打折扣。战争的长期化与僵持,正是这种新旧模式碰撞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