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有点尴尬,想在华发行熊猫债,中国人是否能买账?

 195    |      2025-10-11 05:40

2025年9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拿到中国评级机构授予的AAA信用评级,试图成为俄乌冲突后首家在中国发行“熊猫债”的企业。 然而,与俄方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主要国有银行和券商集体沉默,银河证券等机构自2022年起已放弃俄罗斯相关交易,四大行对承销此类债券态度谨慎。 这场看似双赢的金融合作,从一开始就笼罩在地缘政治的阴影下。

俄罗斯国内政策利率高达18%,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13.62%,而中国的7天逆回购利率仅1.4%,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1.76%。 近七倍的融资成本差距,让中国市场成为俄罗斯眼中的“廉价资本洼地”。 但这种迫切性背后是严峻的经济现实:2022年至2024年,俄罗斯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分别达21万家、17.3万家和10万家,倒闭企业数量甚至达到新注册企业的1.5倍。 超过一半的油气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能源设施频遭打击让经济雪上加霜。

让市场哗然的是俄方的融资方案。 俄罗斯提出不愿发行受中国监管的常规熊猫债,而是希望在本国平台发行人民币债券,让中国投资者“跨洋认购”。 这相当于拒绝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却要求中方承担资金风险。业内人士比喻:“这好比去邻居家借钱,却坚持用自家借条、自家公证人,还要求对方送钱上门。 ”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早已将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其中CCC评级意味着债券接近违约。但中国部分评级机构却给予俄能源企业AAA最高评级。 这种分裂让人想起恒大危机时的场景:当国际机构下调恒大评级后,国内某些评级机构反而给出AAA评价。 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近年将大量经济数据列为机密,投资者难以评估真实风险。

信用风险方面,俄罗斯有过不光彩记录:曾在部分国家发行债券时只付利息不还本金,或因账户冻结导致兑付受阻。 1918年苏维埃政府拒绝偿还沙俄债务、1998年债务重组等历史案例,让市场对其偿债意愿存疑。

制裁风险则更直接,美国“二级制裁”可能针对参与交易的中资机构。 一旦被认定为“援助俄罗斯”,相关银行的国际业务将受重创,理财产品资金可能被冻结。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面临“买了却卖不掉”的流动性枯竭困境。

尽管俄方声称发债资金将用于能源项目,但业内指出,在财政天平倾向战争的背景下,难以保证资金不流向军事开支。当一国财政全力支撑战争时,其民用债务违约概率会直线飙升。 目前俄罗斯军费已占财政支出三分之一,这种结构性风险让投资者不得不警惕。

表面上的高利率可能通过理财产品层层包装,最终由普通投资者埋单。 例如,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将俄罗斯债券作为底层资产,而购买者往往对风险一无所知。 专业机构尚可限制投资比例(如1%-2%),但普通人的养老金可能在不经意间暴露于高风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