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不追究林彪卷入“高饶事件”

 80    |      2025-10-10 22:56

本文来源:东方网

本文作者:何亮亮

【核心提要】林彪与饶漱石并无太多交集,彼此之间鲜有瓜葛。然而,林彪与高岗则不然,早在延安时期便已有过交往。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在东北并肩作战,配合默契,关系亦颇为亲密。正因这份渊源,当高岗觊觎党和国家的更高权力时,他自然而然地寻求林彪一同密谋……

林彪涉“高饶案”

1953年伊始,高岗与饶漱石两位杰出人才相继被调至中央领导层,分别执掌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主席之职和中央组织部的部长重任。

在这一年中,鉴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对是否采纳部长会议制作为国家体制,以及是否增设党的副主席或总书记职位进行了深思熟虑。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将工作划分为一线和二线的建议。

高岗与饶漱石视此为权力重组的良机,视为夺取更多权力的绝佳时刻。他们携手合作,将锋芒直指刘少奇与周恩来,意图将二人排挤,取而代之。

在高岗于1953年6月13日至8月13日出席全国财经工作会议期间,他暗中策划,明里施策,在会议内外展开了一系列阴谋活动。他表面上指责中财委及薄一波,实则暗中瞄准刘少奇,实行所谓的“批薄射刘”,将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刘少奇。

林彪不仅是高岗的坚定支持者和亲密盟友,更堪称他手中的关键棋子。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结束之后,1953年10月初,高岗四处散播言辞,公然对刘少奇进行攻击与诽谤,声称刘少奇缺乏成熟,并指责党的七大过分抬高了刘少奇的地位。

高岗言论与林彪产生共鸣。

林彪,出身井冈山,长期在苏区指挥作战,对于曾在白区工作过的部分同志,如刘少奇、彭真、薄一波等人,持有一定的偏见。他对刘少奇的看法尤为不佳,尤其是对于抗战胜利后刘少奇提出的“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构想,持保留态度。加之他与高岗曾有过共事的经历,个人关系使得他对高岗产生了更多的信任与亲近,相对地,对高岗的警惕与距离感则有所减少。

林彪、高岗、陈云、张闻天、吕正操。

高岗利令智昏

高岗假借休假之名,特地前往杭州刘庄探望正在那里休养的林彪。两人畅所欲言,相谈甚欢,林彪对高岗的到访表示了由衷的赞赏。高岗趁机利用安子文私下起草的中央政治局人选名单,在林彪面前挑拨离间,取得了他所期望的成效。

1953年春季之初,高岗向安子文传达了毛泽东的谈话要点,提及中央政治局成员将进行改组,并强调需强化中央各部的组织架构。

未经中央正式授权,安子文擅自拟定了一份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以及中央各部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名单。该政治局委员名单被划分为两组。安子文不仅向高岗出示了这份名单,还与饶漱石进行了相关讨论。

高岗深信这份名单实为刘少奇授意安子文所策划,其目的在于试探他的立场。因此,他借此机会在高级干部中刻意炒作。他编造传言称,政治局委员的名单上“薄存而林无”(即薄一波在列,林彪却不在),甚至朱老总也已被排除在外。

高岗在林彪面前如此散布,随即引发了林彪对刘少奇、薄一波、安子文等人强烈的反感情绪。

高岗曾多次莅临刘庄,林彪的住地,与林彪共商中央领导班子的候选人名单以及军队八大代表团的成员名录。

林彪对高岗提出的关于“改组”党中央及政务院的建议表示赞同,并支持高岗掌握更高层次的权力。他高度评价高岗的政治才能,坚信其未来必将成为党内的一位杰出人物。

谭政、刘亚楼。

他得林彪支持后,才敢放手这么干。

高岗意图独揽政务院的实际大权,却巧妙地提出林彪的名字,以此来迷惑众人。

1953年年末,毛泽东南行至杭州。临别京城之际,高岗特地约谈了随同前往杭州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一方面叮嘱罗瑞卿务必关心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托其向毛泽东转达心声:关于成立部长会议,他力挺林彪的提议。

“毛主席曾言‘林不如高’”,进而暗示按照地位排序,过去是“林高”,而如今应当是“高林”的格局。

与高岗因利欲熏心、沉迷忘我截然不同,林彪将战场上那份机敏的洞察力巧妙地转化为政治策略。尽管他对高岗的言论与主张深表赞同,但他却以养病为借口,选择置身事外,不露头角。

察觉到高岗与饶漱石的活动在即将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期间可能暴露,存在被揭露的风险,他随即采取了金蝉脱壳的策略,开始隐匿踪迹。1953年11月25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就高所提及的机构问题,恳请你对张(张际春)、邓(邓子恢)二人无需谈及,同时,望你在粤、汉、京等地对所有熟识的同仁也请避免提及。”

反复叮嘱道:“交谈时,请避免触及人事纠纷。”

张闻天、刘少奇、高岗

毛泽东挽救林彪

高岗所散布的针对刘少奇、周恩来同志的批判言论,以及对林彪同志的过度吹捧,加之林彪同志对高岗的暗中支持,这些都令毛泽东同志深感忧虑,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在1953年12月的某个日子,毛泽东向罗瑞卿直言道:

暗中策划阴谋、秘密建立地下指挥机构者,正是高岗。他意图在我隐退政坛之际,担任党的副主席一职。他曾对陈云表示:“党的副主席,一人一个,我占一个。”你推测他是否支持林彪?他不仅意图推翻刘少奇,还企图陷害我,甚至可能对林彪不利。

切勿陷入高岗的陷阱,若林彪执意不改其初衷,便应与其断绝关系,待其态度有所转变后再寻求合作。

陈云如实向林彪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同时向他详细说明了高岗如何借助四野的声望,在财经工作会议上挑起风波,煽动各区域负责人对中央财经委员会发起攻击的种种情况。

林彪虽表明不再支持高岗,其态度却显得颇为犹豫,且对周恩来流露出了明显的信任缺失。

陈毅、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后排自左至右分别是:罗瑞卿、聂荣臻、徐向前、陶铸、叶剑英。

1954年2月6日至10日,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隆重召开,并正式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林彪察觉到高岗大势已去,便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洗清自己的嫌疑。他一方面指使他人散播“林彪反对高岗”的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又秘密与高岗达成攻守同盟,叮嘱高岗做好心理准备,独自承担责任,切勿将他人卷入其中,更不能将林彪牵连在内。

事实上,鉴于高岗迫切地想要借助林彪的声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他四处散播“林彪支持高岗”的消息,这一情况当时已在党内广泛流传。

1980年3月19日,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起草工作时,邓小平先生在讨论“高饶事件”时,曾言:

此事我了解得十分透彻。1953年年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中央划分为一线和二线的构想,此后,高岗同志的活动尤为活跃。

他起初得到了林彪的鼎力支持,这才敢于放手进行如此大胆的尝试。当时,东北由他亲自掌管,中南则由林彪负责,华东地区则由饶漱石领导。至于西南地区,他采取的是笼络策略,与我进行正式谈判,同时也不忘与陈云同志进行协商。

高岗意图将刘少奇同志拉下台,竟采取交易与阴谋诡计等非常手段,实乃异常之举。

或许是得益于毛泽东的宽宏大量与深切爱护,亦或是林彪的悔过与表白发挥了效用,尽管林彪深陷“高饶事件”的漩涡之中,却在政治上并未遭受任何损害。

1954年8月17日,高岗不幸因服用过量安眠药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翌年1月,饶漱石亦被正式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高岗与饶漱石最终身陷败局,名誉扫地,反观林彪则平步青云。在1955年4月举行的党的七届五中全会上,他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紧接着,在党的八届五中全会上,他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从而跻身党的核心领导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