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药关税收紧,欧盟日本获豁免,英国成本大涨

 97    |      2025-10-10 12:02

一瓶药,两个价格,命运全由一纸文件决定。

如果你是英国药企的高管,这几天大概很难睡得着觉。刚刚在茶水间和HR讨论下季度的节约开支,转脸就发现账上的利润要被美国白宫一刀切去一半。比你的咖啡还苦——关税100%,不是开玩笑。

这波操作的戏剧性,只有在贸易谈判间里听过美方那进退自如的“只谈利益,不谈感情”台词的,才懂。

9月26日,白宫的新闻官复盘了一场24小时内的政策“反转”戏码。先是特朗普宣布所有进口药品征收100%关税,理由摆得明明白白:要你们“回美国建厂”。美其名曰遏制外来竞争,实则是支票本加关税的双管齐下——谁听话谁得饼,谁慢一步谁喝汤。

一顿操作猛如虎,全球药企全体“被吓懵”。反应快的德国、瑞士药厂下单催促律师速查贸易协议,电话打到了深夜;英国人仗着自己也算“盟友”,还没回过神儿来,下一秒,白宫“澄清”来了:欧盟、日本豁免,英国必须交足学费。

你要说,美国真有那么喜欢欧盟和日本的药?还真不是。专业点说,这就是一场利益的精准狙击。

为什么是他们得救,英国被吊打?答案就藏在一句不太美好的职业真理里:国际贸易的底线,是合同不是友情,临时抱佛脚永远比不上提前写备忘录。

通读证据链,逻辑比药剂表还清晰:

欧盟和日本早早和美国敲定各类贸易协定,其中明文规定药品关税的红线,白纸黑字写着“最高15%”。岛国和欧盟官员可能没预见全球疫情,但他们很懂谈判桌上连保健品都能变成战略物资。英国呢?脱欧没多久,贸易谈判忙得头大,药品条款却没拉开架势,一脚踩空,摔进补税大坑。

很多英国网友或许想骂“不够盟友”,可逻辑就是这么冷:谈判桌上,迟到的人等于自愿缴纳额外学费。白宫新闻官一句“你们的药品税率还没谈拢”,几千亿英镑的出口额立刻晋升预算“黑洞”。

当然,这种关税“大棒”下的商战,也不全是刀刀见血的狠辣。美国药品80%的原料还得靠欧盟、日本供应。欧盟制药巨头和日本企业手里卡着不少美国人的“命根子”,真敢100%加税?特朗普也怕选民翻脸。不信?查查今年美国癌症药物、罕见病药品的供应清单,哪个不是管线绕地球一圈?

所以,关税不是为收割,更是筹码。白宫嘴上说:“在美国建厂就免税”——这是明晃晃的“逼宫”姿势:诺华5年投230亿美元,武田也砸入美国比科幻剧还快,一路建血库顺带讨好华盛顿。英国药企这头还在数着区域创新基金,特朗普那头已经抬手关门,我们社会人说一句:这年头,靠慢热不上桌。

别光绷着替药企担忧,患者倒是“松了口气”——90%仿制药不在征税范围内,只是品牌药要交“保护费”。不过这世道,英国药企出的某些罕见病药、抗癌新靶向,要不要变成“奢侈品”,还真就看下周英国谈判代表带不带得动气势。如果带不动,用户不用等药价贵,可能得等药断货。

专业圈子这会儿都憋不住地域黑:“美国又让欧盟当了小甜甜,英国却成牛夫人。”有人抱怨,这不是自由贸易的终极假面吗?当然,不只英美之间私下叫苦,其他国家偷偷开始团结,小国抱团心理也滋生得比荷尔蒙还快,谁都怕成为下一个被精准打击的“孤儿”。

透过这层黑色幽默,我倒觉得,药品贸易这事儿,始终是个高智商的利益博弈。美国要供应链安全,更要本土产能;药企要利润最大化,还想全球无障碍卖药。协定签得早的“有备无患”,签得晚的“自求多福”。回头看,谁不是一边谈判一边祈祷对手更蠢一点?

对于英国——妥协看起来是唯一的熟路。如果例外不少“学费”,很可能又得像去年钢铁关税一样,咬咬牙自救——让步一点、降税一点,有了协议再来白宫喝茶。但这次特朗普关税刀子挥得猛,怕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也得重新洗牌:少了出口,损失利润,投美建厂,成本更高,英国的企业和工人工会恐怕都要有人失眠。

而美国这一番“既打又招安”,用关税把生产线硬生生往本土拉。对全球药品供应链来说,意味着分化和重组:欧盟、日本成了美国的“奶妈”,其它国家靠边站,被迫自谋出路。下次你买药那涨价的几美元,别怪中国药房老板,其实是在给华盛顿政策埋单。

所以,说到底,全球药价是不是要连升数级?英国会不会服软,让步签协议?或者会不会有一天,有国家组团反制,来一场贸易版“药神大战”?

毕竟,在贸易战里,每一条协议都是“避险工具”,每一份关税都是“威胁函”。对于普通人来说,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祈祷那瓶关键药,不是在关税表“最新版本”里头。

你觉得呢?英国会跪着谈,还是拼死一搏?关税令下,全球药品还能“保价保量”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