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绕过,是被冷落,还是被精打细算地“牺牲”了?答案很快就能说清:夹江被绕,是效率与公平在轨道上的一次当场掰手腕。
话要从2009年12月说起。眉山市发改委一纸公告像扔进池塘的石子,成绵乐客专眉乐段确定走“眉山—青神—乐山”直线,夹江站被取消。夹江人当场炸开了锅,网络上有人一句话概括当时心情:“这就是夹江的悲哀,爹不疼娘不爱!”怒气里带点无奈,毕竟青神此前连条铁轨都没有,夹江却已有成昆铁路和复线经过。
为什么选青神?数字会说话。青神方案比夹江方案短了7.7公里,能省下4.63亿元投资。成贵高铁承担的是川南到黔北的“长跑任务”:全线632.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把成都到贵阳的时间从17小时压到3小时。在这种干线上,里程就是时间,时间就是效率。再看沿线收益:乐山是川南旅游核心,宜宾是区域枢纽,选线要让人口和景点的利益最大化。正如一位铁路规划专家所言,高铁要在覆盖面和运行效率之间找平衡,空白地带可以交给支线去补。
青神算是抓住了机遇。当地迎来首条高铁,车站离县城6.2公里,站房以竹编元素入形,瞬间变成新地标。开通后,青神到成都最快40分钟、到乐山不到15分钟,生活像被时间切成了小块,通勤和周末出游都更顺手。成贵全线2019年底通车后,日均开行动车组近百对;展望2025年,川黔客流预计超过2500万人次。省里也在谋划提速:2025年5月下达126.5万元启动提速改造研究,目标把时速提到300公里,不过当年设计并未完全为提速留空间,正线线间距只有4.6米,改造着实不容易。
被绕过的夹江并没有就此消声。虽然高铁没设站,成昆复线加上动车到来把它拉进了“动车时代”。夹江站开了去成都、攀枝花、昆明的车;2022年新货场投入使用,让更多大宗货物走铁路。可以说,夹江用“毛细血管式”的路网补位,继续在区域经济版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一位关注民生的博主把这事比得很贴切:高铁像动脉,用速度和直线把远方连起来;地方支线像毛细血管,把服务送到每一寸土地。两者缺一不可。成贵高铁的选线固然提升了干线效率和整体辐射,但也给规划者提了个暖心儿题,如何在“大通道”和“小落点”之间,既跑得快又不让人冷着脚,是下一轮交通布局必须回答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也有点小感慨:被绕过不等于被遗忘。高铁让一部分人飞起来,支线和货运让另一部分稳住脚步。你怎么看?未来的交通建设里,该把更多钱花在提速上,还是把“最后一公里”的温度放在优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