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乌克兰的一些地区,炮火声不断,街头到处都能看到贴着防爆胶带的窗户,废墟一片焦黑,防空警报也会随时响起,让人提心吊胆。
战火把这片土地搞得满目疮痍。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的乌克兰,虽说不上繁花似锦、强大繁荣,但至少还算得上是和平安定、完整无缺的。
这一切的基础,得归功于当时被贴上“亲俄”标签的总统亚努科维奇。
如今乌克兰饱受战争摧残,回头看那个饱受争议的亚努科维奇时代,不禁让人想问一句:
要是当年他没被驱逐下台,乌克兰是不是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模样呢?
命途转折
不少人只记得亚努科维奇在2014年“仓皇逃跑”的场面,倒是忽略了他在当政期间也曾真心想带领乌克兰走出困境,只可惜,现实狠狠地抽了他一巴掌。
亚努科维奇来自顿巴斯地区的顿涅茨克,那地方是个重工业的中心,跟俄罗斯的经济关系一直挺密切的,讲俄语的人也挺多,对苏联时期的记忆也没有特别排斥。
他的成长过程也挺具有代表性,年轻的时候当过电焊工,后来一路晋升到运输公司的管理岗位,然后成为地方行政官,最终当上了顿涅茨克州的州长。
可以说,他的政治基础主要是那些讲俄语、依赖俄罗运输市场的选民,这也让他对乌克兰东部那套“紧靠俄罗斯、搞实业”的做法深信不疑。
在2004年的“橙色革命”里,他败给尤先科,之后也就沉寂了几年;直到2010年又重新崛起,凭借微弱的票数赢得了总统职位。
那会儿乌克兰正处在困难阶段:经济萎靡不振,债台高筑,西方的援助又远远还不到位,天然气还得靠俄罗斯,真是四面受敌啊。
亚努科维奇其实不太想当“俄罗斯的傀儡”,他一度打出“平衡外交”的旗号:一方面跟欧盟谈合作,想搞个自由贸易协定;另一方面又继续和俄罗斯打交道,期望能拿到能源和投资。
要说白了,他其实就想“两个都不惹,两个都捞好处”。他早就打算跟欧盟签个协议,可到了最后关头,欧盟却态度冷淡,钱包也紧得不行。
俄罗斯向他伸出橄榄枝:天然气降价,再加上150亿美元的贷款。在经济压力山大、工资都快发不出的情况下,他索性停了跟欧盟的协议,转头选择了俄罗斯。
这下乌克兰西部那可真是乱成一锅粥了。
2013年冬天,基辅的独立广场突然掀起一股抗议浪潮,越演越烈。乌克兰西部的民众觉得他已经变成了俄罗斯的走狗,再加上西方的媒体和政客不断炒作,很快就发展成了一场所谓的“颜色革命”。
遇到风暴,亚努科维奇连续让步,甚至还答应提前搞选举,然而抗议的人群却不肯罢休。
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在最紧要关头,俄罗斯竟然选择了不管不顾。
对于这位亲俄惯了的“老伙伴”,普京不仅没站出来表态,反而迅速派兵占了克里米亚。
因此,亚努科维奇决定离开。此刻起,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变得无法避免,逐渐发展成了如今的模样。
不少人都认为,亚努科维奇是俄乌冲突的始作俑者,再加上乌克兰政府把他当成叛国贼追缉,放大了他的罪责。
不过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
实际上,哪里出了问题呢?
1991年苏联拆伙后,乌克兰虽说宣布自己是个独立国家,可是这独立不代表大家都能搞得特别团结。
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被撕成了两半:
西部地区更倾向于欧洲方向,使用乌克兰语,信奉天主教,民族自决的意识比较强;而东部和南部则更接近俄罗斯,讲俄语,信奉俄罗斯东正教,在经济和文化上与莫斯科的联系也更紧密。
也就是说,乌克兰的“独立”从一开始就夹杂着身份上的不安和焦虑。
乌克兰既不想当俄罗斯的小跟班,又觉得难以完全抛开过去的联系;想融入西方,但西方对乌克兰始终是敞着一扇门、留点模糊地带。
所以,近三十年来,乌克兰每次大选都像在上演一场“东西方拉锯战”:西部的选民偏爱亲欧的政党,东部的选民则更支持亲俄的领导人。
谁上台一坐,基本就决定了国家是偏左多一点,还是偏右一点。
其实,这并不算是真正的人民自由意志,更像是一个国家在两位巨人的拉锯战中不断被左右、努力求存的挣扎。
为了拉近和欧盟的关系,乌克兰自从独立以来就开始推动“去俄罗斯化”的措施,比如减少俄语教育、清除苏联时期的遗迹,以及让历史叙事“西方化”。他们想通过这种文化认同的转变,为加入欧洲迈出一步铺平道路。
不过现实可没那么简单。这些做法在西部地区被看作是向前看、挺进欧洲的表现,可在东部地区却被解读成对俄文化的否定,就像是背叛一样。
认同上的矛盾不断变得紧张,一方面觉得“再不摆脱俄就完蛋了”,另一方面又觉得“放弃俄语就等于放弃自己”。
这事儿不是说谁对谁错的问题,走出一步,就有人觉得你在背叛另一半的国家。
其实那些西方国家啊,嘴上一直喊着“主权独立”“自由选择”,但实际上也没真打算让乌克兰“自己掌控命运”呀。
早在2004年的“橙色革命”时期,美国的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就已经开始积极插手了。
2014年的“广场革命”时,美国政府的一些官员竟然直接出现在基辅的街头,鼓励示威者,都不用藏着掖着的了。
很明显的意思就是说:你有自由挑,但只能挑我们的那一边。
俄罗斯那边就更直白了。
乌克兰不仅仅是个邻省,更像一道战略防线:从莫斯科到乌克兰边界,直线距离不到500公里要是乌克兰加入北约,对于俄罗斯而言,就像自家后门被人架着枪一样。
这不仅关乎安全,还算是一种历史上的耻辱毕竟,基辅被当作“东斯拉夫文明的发源地”,在俄罗斯的民族叙事中,根本离不开这份情感。
克里米亚的争夺,正是这种逻辑的集中表现。
当年亚努科维奇一边跟欧盟谈合作,一边又向俄国借钱,结果两头都没讨好,反倒让反对派趁机把他给推翻了。
新成立的临时政府一到位,俄罗斯立马就动手控制了克里米亚,这不仅是为了挽回在乌克兰败掉的脸面,更是明摆着向西方示威。
在这盘充满变数的地缘战略棋局中,乌克兰其实更像是个棋盘,而非真正的棋手。每次亲近欧洲的操作,俄罗斯就觉得像是在威胁它的底线;可一旦展现出亲俄的姿态,西方又会指责它背叛了民主原则。
亚努科维奇其实并不是不想取得平衡,只是这个地方根本就靠“模糊战略”撑不下去。
他最大的错误猜测在于以为还能“拖一拖”,靠着“左右逢源”来应付,可乌克兰所在的十字路口,早就没有再等的空隙,也没有退路可走。
更残忍的是,乌克兰的难题从来不单纯是“地缘纷争”。
它的制度本身就比较脆弱,社会上分裂得很厉害,经济又严重靠外部支撑,所有这些都让它难以应对地缘政治的压力。
当国家没有一个稳固的“锚点”时,再微不足道的风都可能把它推向任何一款方向。
中立变成了奢望,乌克兰的现状,就是在亲俄和反俄之间频繁摇摆,却一直没有真正拿到掌控方向的钥匙。
而这个裂痕的撕扯,还远没有到头。
历史又一遍地发生了类似的情景
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跑到了俄罗斯,乌克兰的政府又换了一批人。
这可不是什么一般的政权换届,而是乌克兰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那个时刻起,俄乌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就已经开始拉开了序幕。
俄罗斯反应得挺快的,差不多一个月不到,就把克里米亚归入了自己的版图。此外,乌东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那边也出了事,武装冲突不断,亲俄势力宣布独立,顿巴斯地区一片火拼的景象。
从这会儿起,乌克兰的国家团结就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了。
这场被叫做“顿巴斯战争”的冲突,虽然没有搞到全国总动员,但早就种下了更大规模冲突的伏笔。
随着几任总统的换新,乌克兰的政局也逐渐变得更加坚决,朝着与俄罗斯对立、全面依靠西方的方向不断前行。
波罗申科接任总统以后,虽然嘴上喊着“和平”,但实际上政策一直在推动“去俄化”,用力拉拢北约和欧盟,对乌东的武装行动态度也很强硬。顿巴斯的局势不仅没有缓和,反而越来越激烈。
更关键的是,这段时间的乌克兰把加入北约列入国家战略,把俄语从官方体系中剔除。对亲俄地区的居民来说,这不只是政治立场的变化,更是直接否定他们身份认同的一种表现。
在2019年,曾经的喜剧演员泽连斯基登上了总统宝座,他当时承诺会提出和平的解决办法。
不过没多久,他就走上了跟前任差不多的路子,一方面对国内的亲俄势力展开打压,一方面加快跟北约的军事合作,还坦率地说出了加入北约的强烈想法。
在俄罗斯眼里,这已经不单纯是“偏向西方”的事了,而变成了直截了当的挑衅。
于是,2022年战事全面开启。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还以为会是一场“快刀斩乱麻”,没想到最后变成了耗时漫长的拉锯战。
前线又搞来回拉锯,后方的老百姓苦苦难熬。城市频频遭到轰炸,电力设施一会儿修好,一会儿又被摧毁,经济也是一团糟,几百万的人只好背井离乡。
三年过去了,没有一方真正实现了当初的目标,反倒让乌克兰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这条路到底是不是值当呢?到现在谁都不太敢轻易说了。但有个问题,倒是真值得大家好好想一想:乌克兰难道真的就没有其他选择吗?
其实情况也不全是那样,历史上,有一回儿曾经有个国家被夹在两个大国之间,那就是波兰。二战一开始,它先后被苏联跟纳粹德国劫走了一部分领土,差点儿在地图上彻底消失了。
战后,波兰凭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最终重建了国家身份,并在冷战落幕后顺利融入欧洲大家庭。
尽管波兰的路途也伴随着不少付出,但它始终坚持着国家主权的根本立场,没有动摇过。
乌克兰的问题挺明显的,在地缘关系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反反复复,但一直没能搞出一个真正的国家统一感。
而这,正是所有“中间国家”最核心的生存基础所在。
或许,问题不在于夹在大国博弈中的出路是否不存在,而是在大国之间的角逐中,乌克兰是否能把握好自己的底线和节奏,制定出既不盲目跟随也不盲目对抗的自主策略?这点,关系到它未来的发展走向。
波兰已摸索出了自己的答案,乌克兰,反倒是不是也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参考资料:
秦亚青:《国际政治里“中间地带”这个事儿:乌克兰的战略尴尬》,《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
金灿荣:《从“颜色革命”到战争:乌克兰政局演变的深层结构》,《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