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携带武器,伴随数辆装甲车和汽车侵入珍宝岛,对正在正常巡逻的中国边防战士进行挑衅,并率先开枪开炮,打伤打死我方多名人员。
中国边防军在多次警告无果的绝境下,为守护国土被迫自卫还击,珍宝岛冲突就此爆发。
冲突迅速升级。
3月15日,规模更大的战斗打响。
苏联投入更多兵力与重型装备,妄图凭借优势火力夺取珍宝岛。
中国边防部队不畏强敌,顽强抵抗,战况惨烈却始终掌控着岛上的局势。
此役震惊世界,中国外交部接连三次向苏联政府发出措辞强烈的抗议,强调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可局势并未因外交发声而平息,中苏关系坠至前所未有的冰点。
珍宝岛硝烟的消息传入北京,引起中央高度警觉。
毛泽东于3月15日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上着重指出要准备打仗,他深知,苏联的军事威胁已到无法轻视的地步。
林彪也参与了碰头会,其神情严肃,会后,他向身边的人感慨:"苏联这般行径,战争阴影已然迫近,必须严阵以待。"
全国因珍宝岛的冲突迅速掀起声讨苏联侵略的浪潮。
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民众的愤怒被彻底点燃。
十天不到,超4亿人次的军民加入示威游行,"保卫珍宝岛""反对苏联侵略"的呼喊声响彻大江南北,战备的紧张气氛蔓延到每一寸土地。
中共九大在4月召开,国际局势成为核心议题之一。
林彪代表中央做政治报告时,着重提及,绝不可对美帝、苏修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可能掉以轻心,全国上下需做好准备,不管是常规战或核大战,早打或大打,都得有应对之策。
毛泽东于九届一中全会上也提到准备打仗的问题,他甚至谈及,若大打,不妨先让出部分区域,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重重包围之中。
这番言论既透露其对大规模战争的审慎预估,也包含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
可林彪对战争的判断,似乎更加严峻紧迫。
会后林彪找来黄永胜等人,严肃吩咐:"必须以打仗的眼光,审视、检验与落实一切事务。如今苏联大兵压境,一旦松懈,中国恐有亡国之危。"
随后庞大的国防建设规划被提出,军事工业的生产指标被提高,军队的日常训练强度大幅增加,各军区不断开展应对苏联突袭的军事演习。
与此同时,周恩来则承担起在复杂局势下平衡各方的重任。
他一边忙于组织群众抗议的相关工作,一边小心翼翼地维持国内秩序稳定。
一天深夜,周恩来仍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秘书汇报战备物资调配遇难题,一些地区盲目囤积武器忽视民生物资储备,他皱起眉头,低声说:"这可不行,打仗要准备,但百姓的生活也不能不顾及,得调整下,让地方同志把握好尺度。"
他深知,过度战备或处理失当,易扰乱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会给国家埋下隐患,平衡战备与社会稳定的天平,是其必须完成的艰难任务。
为更精准地把握国际形势,毛泽东委托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位元帅,研究当下局势,为中央的决策提供依据。
这项安排由周恩来落实,他清楚四位元帅有卓越战略眼光与丰富军事外交经验,他们的见解对国家至关重要。
6月7日下午,中南海武成殿,四位元帅的首次研讨会开启。
陈毅率先发言打破沉默:"主席交代的任务责任重大。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苏矛盾虽白热化,可美国那边的态度,也需我们细细揣摩。"
叶剑英点头,补充道:"珍宝岛事件绝非孤立,它搅动的是全球战略格局的风云。"
元帅们的讨论聚焦于,苏联后续动作,其是否会因珍宝岛的失败而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以及中美苏三角关系会产生何种变化。
研讨进行中,周恩来常抽空了解进度,并叮嘱元帅们:"你们只管如实分析,不管结论怎样,都能为中央提供宝贵参考。"
他期望研讨结论能辅助中央做出契合国情的决策,避免因误判让国家陷入不必要的危机。
随着研讨推进,元帅们依据情报与自身分析,初步认定,苏联于边境增兵是事实,但受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7月,他们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递交给周恩来,表明其核心判断。
周恩来仔细研读报告后,内心有了更多思考。
他觉得元帅们的分析有理有据,或能为缓解过度紧张的战备局势提供理论支撑,为外交努力争取空间。
可林彪听闻报告内容后,却有不同看法。
某次军事会议间隙,林彪对几位高级将领直言:"几位元帅的分析过于乐观。苏联的军事部署正不断推进,怎能认定其不会全面进犯?我们唯有做好全面战斗准备,才能保国家无虞。"
将领们默默聆听,紧张气氛笼罩着会议室。
林彪对战争的笃定认知,使其战备指令愈发严格。
珍宝岛事件后续,苏联的军事威慑动作不停,在中苏及中蒙边境持续增兵,边境摩擦时有发生,尤其8月13日,其于新疆裕民县列克提地区制造新的流血冲突,加剧局势的紧绷程度。
林彪的忧虑随之加深。
10月,林彪向毛泽东呈递紧急报告,表示苏联威胁已达"一触即发"境地,需全军即刻进入最高等级战备。
其《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很快出炉,明确要求全军紧急动员,加快武器生产,各级指挥班子进驻战时岗位等。
10月18日,黄永胜等人将其作为"林副主席第一号令"向全军传达,陆海空三军迅速切换至紧急战备状态,紧张气息浓烈得似能点燃空气。
指令下达后,全国战备节奏骤然加快。
许多地区开始疏散城市人口,重要工业设施着手向内陆山区转移,军队开赴预定防御阵地。
然而,这快速且庞大的调整给社会带来诸多棘手状况。
周恩来很快接到大量反馈。
部分城市疏散时秩序混乱,物资运输因军事调动频繁受阻,百姓因突然的变化陷入不安。
他心急如焚,连续几日每日仅睡两三个小时,协调各方,努力降低影响。
"这么大规模的紧急行动,若没周全安排,国家会乱套,这恰是敌人想看到的局面。"
周恩来和工作人员通话时的声音已略带沙哑。
他即刻向毛泽东汇报问题,希望调整部分战备举措,避免过度反应。
"恩来,那你觉得应如何是好?林彪强调战争即刻爆发,若战备不足,出了状况谁能担责?"毛泽东询问。
周恩来沉稳回复:"主席,苏联的威胁肯定要重视,可几位元帅经数月研究,认为其全面开战有诸多限制。如今百姓与社会面临的困境,我们不能无视。我想,或可在维持战备警戒时,以更灵活的方式应对,同时借外交渠道,尝试缓和紧张局势。"
毛泽东陷入沉思。
局势艰难复杂,任何决策都似行走在悬崖边缘,错一步便可能万劫不复。
"可与林彪再商量商量,找平衡的法子。"
毛泽东给出的指示,让周恩来即刻安排会面。
周恩来寻到林彪商议之时,林彪住处的气氛格外凝重。
林彪身着军装,站于地图前,地图上中苏边境被标满代表军事力量的符号。
"副主席,当下战备行动已让多地出现问题。百姓生活受极大干扰,工业生产也受影响,是不是可适当调整力度?"周恩来诚恳说道。
林彪回头,神色严肃,回应道:"恩来,非常时期难免有非常状况。苏联在边境的兵力只增不减,一旦他们动手而我们未准备好,中国要付出的代价,绝非当下这点混乱能比。"
周恩来微微皱眉,继续道:"我明白战争的严重性。但陈毅等四位元帅经严谨分析,判定苏联因受国际局势与自身状况限制,全面侵华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可借外交途径缓解,像重启边界谈判,降低冲突风险。"
"元帅们的分析只能做参考,战争没打响前,谁敢断定苏联的意图?"林彪提高音量,有些激动,"外交手段过去试过,珍宝岛的仗不还是打起来了?谈判要谈,可战备松懈不得,要战斗的准备一刻都不能停!"
周恩来无奈轻叹:"我不反对战备,只想寻更好的平衡。保障国家安稳的同时,别过度影响百姓与生产,为可能漫长的对峙留存力量。"
"当下首要任务是拦住苏联的进攻!只要扛住第一波,后续的事后续再讲。"林彪双手抱胸,态度坚决,"我意已决,军队的紧急战备必须维持,还得督促各地尽快落实更完备的战斗准备。"
周恩来见林彪如此坚持,一时难以说服,只能暂时搁置争论:"那......容我再收集更多情况,也看看苏联后续动向。此事关乎国家存亡,咱们都多斟酌,后续再向主席汇报商定。"
离开林彪住处,周恩来心情沉重。
街上随处可见战备的景象,运输军队物资的车辆驶过,百姓脸上满是不安。
他清楚林彪的强硬战备主张源于对苏联威胁的深切担忧,从其立场有合理性,可当下社会面临的危机同样迫在眉睫。
若分歧持续,后续的决策推进,将会更加棘手。
因"第一号令",中央疏散重要人员的行动迅速展开。
决策制定时,林彪表示:"北京或成苏联首要打击目标,老同志与重要人员留在这太危险,疏散是必要防范。"
朱德、董必武按安排前往广东,叶剑英去往湖南,陈云、王震等人被安排疏散至江西等。
周恩来在疏散过程中,将精力倾注于保障被疏散者的安全与生活上。
他知晓不少同志处境敏感艰难,必须尽量周全安排,以防意外。
邓小平夫妇也在疏散之列,要被送往江西。
10月18日清晨,周恩来拨通江西省革委会办公室的电话。
电话接通后,他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地告知江西省革委会办公室主任程惠远:"中央已决定送邓小平夫妇至江西,他们会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合适的劳动。这些同志年纪大了,南方气候或不适应,你们要注意住房有无暖气等生活细节,房费不能收太高,务必照顾好生活。"
程惠远迅速向程世清汇报。
而几乎同时,林彪"一号命令"的相关指示也传到程世清处,指示称北京疏散的"走资派"要在江西接受监督劳动。
程世清向身边人感慨:"总理来电细致关照,林副主席强调监督,这工作的尺度,实难把握。"
周恩来怕程世清领会偏差,稍后再度来电强调:"毛主席于九大讲过,邓小平同志的问题与他人不同。你们要依据中央精神,恰当处理。"
其谨慎,是为避免特殊时期同志因复杂政治氛围遭受不必要的磨难。
疏散行动忙碌推进时,周恩来的精力在无数细节间被不断拉扯。
他既要向毛泽东汇报整体进展,又需接听来自各地的紧急请示。
同时,他还放心不下北京的运转,物资供应、政府基本职能维持等,任何环节在战备期出错都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有次,秘书疲惫不堪地汇报物资调配缺人手,部分地区疏散秩序再度混乱等状况,请求他安排更多人员处理。
周恩来揉着太阳穴,道:"我也想安排人,可现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再坚持下,先解决最紧急的城市疏散秩序问题,物资的事我联系军区看能否调些军人帮忙运输。"
恰在国内战备与疏散行动紧锣密鼓时,外交传来意外消息。
9月,周恩来率团参加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葬礼期间,收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希望在北京中转停留、与中国领导人会面交流的消息。
周恩来即刻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思索后回复:"可以会面,听听柯西金想说什么。若能缓和局势,减少战争风险,便值得一谈。"
其内心期望借外交互动洞察苏联战略意图,若能避免大战,国家就能将精力转向恢复稳定与发展。
柯西金抵达北京机场后,中苏两国首脑于机场会谈。
周恩来依中央的指示,沉稳表明中国立场:"珍宝岛属中国领土,苏联军事侵犯是冲突根源。中国一贯希望协商解决国际争端,若苏联真心想缓和,得先停止边境的挑衅行动。"
柯西金回应称苏联无意扩大冲突,愿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双方短暂交流,达成重开中苏副外长级边界谈判的共识,边界谈判定于10月20日,虽双方戒备未消,可外交窗口已艰难开启。
会谈消息传回国内,给紧张战备氛围添了复杂变数。
周恩来觉得谈判是局势缓和的曙光,全力投入边界谈判的准备,召集外交部人员整理珍宝岛冲突及过往边界争议的资料,强调:"谈判艰难,不过有机会避战,我们必须抓住,全力争取稳定的边境环境。"
林彪对此谈判的前景,却没那么乐观。
他与将领谈话时讲:"谈判能成最好,但苏联谈判桌的话,不可轻信。军队绝不能因谈判就放松警惕,战备的弦要始终绷紧。"
军队依其指示,战备行动未因即将开启的谈判停下,边境部队依旧密切监视苏联军队,武器生产进度丝毫未减,军事演习按计划在各战区持续推进。
谈判前夕,北京的紧张氛围似有微弱松动。
外交部门的工作人员频繁进出相关场所筹备谈判事宜。
百姓从广播得知中苏要谈判的消息,街头巷尾人们悄悄讨论:"或许不用打仗了?"
可军队调动未停,重要物资仍不断向内地转移,备战的阴影依旧沉甸甸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10月20日,中苏副外长级边界谈判在北京开启。
谈判会场气氛紧张,双方代表皆严阵以待。
中方代表坚定要求苏联承认珍宝岛属中国,尊重中国领土完整,以和平原则处理边界问题;苏联代表则试图淡化珍宝岛冲突性质,对边界划分的关键内容含糊其辞,谈判初期进展缓慢。
谈判进行时,周恩来密切跟踪情况,每晚听取汇报分析进展,思索对策。
他向参与谈判的同志叮嘱:"每句话都要谨慎,边界问题关乎国家根本利益不能让步,同时也要注意措辞,避免刺激对方,为和平争取机会。"
他明白,谈判僵局若无法打破,极易让国内紧张的战备气氛彻底失控。
林彪同样关注谈判消息,常询问有无苏联军事行动伴随谈判出现异常。
其身边工作人员依指示收集边境军队动态及苏联国内军事报道,供其判断局势。
某次得到苏联在欧洲部分军事演习的情报后,林彪即刻找来军事参谋探讨:"苏联这演习,是不是谈判掩护动作?不能因谈判松懈,军队需时刻准备,万一谈判破裂,他们或突袭。"
谈判数日无实质突破,国内紧张气氛再度加剧。
部分强硬派将领向林彪建言,应强化战备给苏联施压,"谈判没进展,苏联或觉得我们软弱,要让他们知中国不怕打仗。"
林彪沉思良久,终点头吩咐:"通知边境部分部队,开展小规模针对性演习,注意演习范围与强度,别被视为谈判挑衅,但得让苏联看到我们的力量。"
演习消息传入周恩来耳中,他焦急万分,立刻求见毛泽东。
"主席,谈判艰难但还持续,此刻边境搞演习,易让苏联误解我们无谈判诚意,或令局势更危险。"
周恩来满脸忧虑地说。
毛泽东手指轻敲桌面,神情凝重,似在权衡各方利害。
室内陷入短暂沉默,仅挂钟滴答声格外清晰。
良久,毛泽东缓缓开口…
"那你再和林彪沟通下,当下局势微妙......"
其话语未说完,办公室的紧急电话骤然响起。
周恩来和毛泽东同时转头望向电话,紧张感陡然上升,那尖锐铃声,或许预示着新危机的降临,或让已错综复杂的中苏局势,走向更难以预测的方向......
毛泽东办公室内,那阵尖锐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让空气中的紧张感瞬间攀升。毛泽东示意周恩来接电话,周恩来快步走到电话机旁,拿起听筒,神情专注地听着电话那头的汇报。
电话是来自新疆军区的紧急报告,报告称在新疆塔城地区的边境线上,苏联边防军突然增派了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和十余辆坦克,对我方边境哨所形成了包围之势,并且苏联士兵多次向我方哨所方向进行实弹射击,子弹落在哨所周围的土地上,情况十分危急。
周恩来一边听着报告,一边快速在纸上记录着关键信息,他不时点头,偶尔追问几句细节,如苏联军队的具体位置、我方哨所的兵力配置、是否有人员伤亡等。
挂断电话后,周恩来立刻向毛泽东汇报了情况:“主席,新疆塔城地区出现新的紧急情况,苏联增派了大量兵力,对我方哨所进行包围并实弹射击,目前尚未有我方人员伤亡的报告,但局势已经非常紧张,随时可能爆发新的冲突。”
毛泽东听完汇报,眉头紧锁,他站起身,在办公室内踱了几步,然后停下脚步,沉声道:“苏联这是在谈判期间故意制造事端,想给我们施加压力啊。恩来,你立刻通知外交部,就此事向苏联方面提出严正抗议,要求他们立即撤回增派的兵力,停止一切挑衅行为。同时,你再和林彪同志联系,商量一下军队方面的应对措施,务必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全,不能让苏联方面占到任何便宜。”
周恩来点头应道:“好的,主席,我马上就去安排。”
随后,周恩来迅速离开毛泽东的办公室,第一时间拨通了外交部的电话,向外交部负责人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要求外交部立即起草抗议照会,并尽快递交给苏联驻华大使馆。
紧接着,他又拨通了林彪的电话,告知其新疆塔城地区的紧急情况,希望能与他尽快会面,商讨应对之策。
林彪接到周恩来的电话后,立刻表示同意会面,会面地点定在林彪的住处。
周恩来挂断电话后,随即乘车前往林彪住处,一路上,他脑海中不断思考着应对苏联此次挑衅的各种方案,既要保证边境安全,又要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影响中苏边界谈判的进程,这需要仔细权衡利弊。
抵达林彪住处后,周恩来径直走进客厅,林彪早已在客厅等候。
两人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进入正题。
周恩来首先详细介绍了新疆塔城地区的情况:“副主席,根据新疆军区刚刚传来的报告,苏联在塔城边境增派了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和十余辆坦克,包围了我方哨所,还进行了实弹射击。目前我方哨所兵力有限,只有一个排的兵力,配备的武器也主要是步枪和手榴弹,面对苏联的机械化部队,防御压力非常大。”
林彪听完后,脸色变得更加严肃,他说道:“苏联这是公然无视谈判,蓄意破坏边境稳定,我们绝不能容忍。我认为,必须立即向新疆军区增派兵力,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同时命令边境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一旦苏联军队发起进攻,就坚决予以反击,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可乘之机。”
周恩来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副主席,我同意加强边境防御,但增派兵力的规模和方式需要谨慎考虑。如果我们大规模增兵,可能会被苏联方面视为我们有意扩大冲突,从而导致他们进一步增兵,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谈判的进行。而且,目前中苏边界谈判正在北京进行,我们在采取军事行动时,也要考虑到对谈判的影响,尽量避免给苏联方面留下把柄。”
林彪反驳道:“恩来,现在不是考虑谈判的时候,苏联都已经把军队开到我们家门口了,还进行实弹射击,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如果我们不采取强硬措施,他们只会得寸进尺,认为我们软弱可欺。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实力和决心,他们才会收敛。我建议,立即从附近军区调派一个机械化团和一个炮兵营前往塔城地区,支援当地边防部队,同时命令空军部队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待命,一旦需要,就对苏联军队进行空中打击。”
周恩来耐心地解释道:“副主席,我理解你的担忧,也认同要展现我们的实力和决心,但我们不能盲目行动。目前,四位元帅的分析报告认为苏联短期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他们此次在塔城地区的挑衅,很可能是为了在谈判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如果我们采取过于强硬的军事行动,很可能会正中他们下怀,让他们有借口终止谈判,甚至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我们应该在加强防御的同时,继续通过外交渠道与苏联方面进行沟通,要求他们停止挑衅行为,回到谈判桌前解决问题。”
两人就应对措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林彪坚持认为必须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以牙还牙,遏制苏联的嚣张气焰;周恩来则主张在军事防御的基础上,优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讨论持续了几个小时,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最后,周恩来提议:“副主席,既然我们意见存在分歧,不如我们将各自的方案都向主席汇报,由主席做出最终的决策。”
林彪表示同意。
随后,周恩来和林彪一同前往毛泽东的办公室,向毛泽东汇报了他们各自的应对方案以及讨论的情况。
毛泽东认真听取了两人的汇报,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如增兵可能带来的后果、外交抗议的力度等。
林彪首先向毛泽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主席,苏联在谈判期间公然在塔城地区增兵挑衅,这是对我们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如果我们不采取强硬的军事措施,他们只会更加肆无忌惮。我建议立即增派大量兵力前往塔城地区,加强防御,同时做好战斗准备,一旦苏联军队发起进攻,就给予他们沉重打击,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周恩来接着说道:“主席,我认为我们应该谨慎对待。苏联此次挑衅,很可能是为了在谈判中施压。我们可以适当增派兵力加强防御,但不宜大规模增兵,以免刺激苏联方面。同时,我们要继续通过外交渠道向苏联方面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停止挑衅,回到谈判桌前。四位元帅的分析也认为苏联短期内不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尽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境问题。”
毛泽东听完两人的汇报后,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此时的决策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边境地区的安全,还关系到中苏关系的走向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
如果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甚至导致战争的爆发;如果过于软弱,又会让苏联方面认为中国好欺负,今后会不断进行挑衅。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毛泽东终于做出了决策:“恩来同志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要尽量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争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放松军事防御,要让苏联方面知道我们有能力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样吧,从新疆军区附近调派一个步兵营和一个坦克连前往塔城地区,加强当地边防部队的防御力量,同时命令边境部队保持高度警惕,一旦苏联军队发起进攻,就坚决予以反击。外交部要继续向苏联方面提出严正抗议,要求他们立即撤回增派的兵力,停止挑衅行为,并且要在谈判中就此事向苏联代表提出质问,让他们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周恩来和林彪都表示同意毛泽东的决策。
随后,周恩来立即离开毛泽东的办公室,开始安排各项工作,他先是拨通了新疆军区的电话,向军区负责人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要求他们立即调派兵力前往塔城地区,并做好防御准备;然后又拨通了外交部的电话,要求外交部在向苏联驻华大使馆递交抗议照会的同时,在中苏边界谈判中就塔城事件向苏联代表提出质问。
林彪也迅速回到自己的住处,召集相关军事将领开会,传达毛泽东的决策,要求他们密切关注边境地区的局势,做好战斗准备,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
10 月 25 日,中苏边界谈判继续在北京进行。
当天的谈判一开始,中方代表就首先就新疆塔城事件向苏联代表提出了质问,要求苏联代表就苏联军队在塔城地区增兵、包围我方哨所并实弹射击的行为做出解释,并要求苏联方面立即撤回增派的兵力,停止一切挑衅行为。
苏联代表面对中方代表的质问,一开始试图回避话题,声称苏联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行动是为了维护边境的稳定和安全,是正常的军事部署,不存在挑衅行为。
中方代表则拿出了大量的证据,如苏联军队增兵的照片、我方哨所记录的实弹射击时间和地点等,有力地驳斥了苏联代表的说法。
中方代表严肃地指出:“中苏两国正在进行边界谈判,目的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而苏联方面在谈判期间,公然在边境地区增兵,对我方哨所进行包围并实弹射击,这是对谈判的严重破坏,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如果苏联方面不立即停止这种行为,撤回增派的兵力,那么中苏边界谈判将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都将由苏联方面承担。”
苏联代表见中方代表态度坚决,证据确凿,无法再进行狡辩,只好表示会将中方的意见和要求向苏联政府汇报,尽快给出答复。
但在接下来的几天谈判中,苏联方面始终没有就塔城事件给出明确的答复,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撤回增派的兵力,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周恩来密切关注着谈判的进展情况,每天晚上都会听取中方谈判代表的汇报,并对第二天的谈判工作进行指导。
他对谈判代表们说:“在谈判中,我们要坚持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有任何妥协和退让。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谈判的方式方法,避免与苏联代表发生激烈的冲突,尽量保持谈判的渠道畅通,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条件。”
在中苏边界谈判陷入僵局的同时,中国边境地区的防御部署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根据毛泽东的决策,新疆军区迅速从附近部队调派了一个步兵营和一个坦克连前往塔城地区。
10 月 26 日,增援部队抵达塔城边境,立即与当地边防部队汇合,开始熟悉地形,构筑防御工事。
当地边防部队的战士们看到增援部队到来,士气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他们与增援部队一起,在哨所周围挖掘战壕、设置铁丝网、布置地雷区,同时加强了对边境线的巡逻力度,密切监视苏联军队的动向。
坦克连的战士们则将坦克部署在关键位置,做好了战斗准备,一旦苏联军队发起进攻,就可以立即投入战斗。
在东北边境地区,虽然没有出现新的紧急情况,但边防部队也丝毫没有放松警惕。
根据林彪的指示,东北军区加强了对珍宝岛及周边地区的防御部署,增派了兵力,增加了武器装备的配备,同时加大了军事演习的频率和强度。
10 月 28 日,东北军区在珍宝岛附近地区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参演部队包括步兵、炮兵、坦克兵等多个兵种,演习内容主要包括阵地防御、反突袭、反坦克等科目。
通过演习,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也向苏联方面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
在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防御的同时,周恩来还十分关注边境地区百姓的生活情况。
他多次打电话给边境地区的地方政府,询问百姓的生活物资供应、安全保障等情况。
当得知部分边境地区的百姓因为局势紧张而产生恐慌情绪,纷纷想要撤离时,周恩来指示地方政府要做好百姓的安抚工作,向百姓宣传国家的防御部署和应对措施,让百姓了解到国家有能力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时要保障好百姓的生活物资供应,确保百姓的生活不受太大影响。
地方政府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立即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百姓家中,与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担忧和需求,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政策和边境地区的防御情况。
同时,地方政府还加大了生活物资的调配力度,确保粮食、蔬菜、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能够及时供应到边境地区,稳定了百姓的情绪。
11 月 1 日,苏联驻华大使馆终于就新疆塔城事件向中国外交部做出了回应。
苏联方面在回应中仍然坚持认为苏联在塔城地区的军事行动是正常的军事部署,不存在挑衅行为,同时指责中国方面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部署,加剧了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
苏联方面还表示,愿意继续通过中苏边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要求中国方面停止在边境地区的 “挑衅” 行为。
中国外交部对苏联方面的回应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苏联方面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倒打一耙。
中国外交部再次向苏联驻华大使馆递交了抗议照会,要求苏联方面立即纠正错误,撤回增派的兵力,停止一切挑衅行为,否则中国方面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在苏联方面做出回应的同时,边境地区的局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1 月 2 日,新疆塔城地区的苏联军队开始减少在我方哨所周围的活动,实弹射击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但仍然没有撤回增派的兵力。
东北边境地区的苏联军队也没有出现新的增兵情况,双方在珍宝岛附近地区处于对峙状态。
林彪对苏联方面的这种态度表示不满,他认为苏联方面是在故意拖延时间,试探中国方面的底线。
他在与军事将领的会议上表示:“我们不能被苏联方面的表面行为所迷惑,他们很可能在暗中做着更大的军事准备。我们要继续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部署,加大军事演习的力度,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一旦苏联军队发起进攻,就给予他们毁灭性的打击。”
周恩来则认为,苏联方面减少在塔城地区的挑衅行为,虽然没有撤回增派的兵力,但这仍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苏联方面可能不想让局势进一步升级。
他在向毛泽东汇报时说:“主席,苏联方面虽然没有撤回增派的兵力,但减少了挑衅行为,这或许是他们在谈判中做出的一种让步。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在谈判中进一步向苏联方面施压,要求他们撤回增派的兵力,推动谈判取得进展。”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看法表示认同,他说道:“恩来,你说得有道理。我们可以在谈判中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阐明我们的立场和要求,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军事防御,不能放松警惕。如果苏联方面能够在谈判中做出实质性的让步,撤回增派的兵力,那么我们也可以考虑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做出适当的让步,推动中苏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11 月 5 日,中苏边界谈判再次召开。
在当天的谈判中,中方代表首先就苏联方面减少塔城地区挑衅行为的做法表示欢迎,同时再次要求苏联方面撤回增派的兵力,这是推动谈判取得进展的关键一步。
中方代表还表示,中国方面愿意在苏联方面撤回增派兵力的基础上,就边界划分的一些具体问题与苏联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苏联代表看到中方代表的态度有所缓和,也表示愿意就撤回增派兵力的问题进行讨论。
苏联代表提出,中国方面必须首先停止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演习和增兵行动,然后苏联方面才会考虑撤回在塔城地区增派的兵力。
中方代表对苏联代表的提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认为苏联代表的提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方代表表示,中国方面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演习和增兵行动是为了应对苏联方面的挑衅,是防御性的措施。如果苏联方面能够撤回增派的兵力,停止挑衅行为,那么中国方面也可以考虑减少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演习和增兵行动。但中国方面不能完全停止军事演习和增兵行动,因为边境地区的安全仍然需要保障。
双方就撤回增派兵力和停止军事演习、增兵行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几天的谈判,终于在 11 月 10 日达成了一项初步的协议:苏联方面在 11 月 20 日前撤回在塔城地区增派的机械化步兵营和坦克部队;中国方面在苏联方面撤回增派兵力后,减少在东北和新疆边境地区的军事演习次数和规模,同时不再向边境地区增派新的兵力。
当谈判达成初步协议的消息传到中央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林彪在得知消息后,对协议的内容表示担忧,他在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会面中说道:“主席,恩来,我认为这个协议存在很大的风险。苏联方面一向言而无信,他们很可能在撤回增派兵力后,再次向边境地区增兵,对我们发动突然袭击。而且,我们减少军事演习次数和规模,不再增派兵力,会削弱我们的防御力量,一旦苏联方面发动进攻,我们将很难应对。”
周恩来则对协议持肯定态度,他说道:“副主席,我认为这个协议是一个积极的进展,它为中苏边界谈判的继续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苏联方面过去有过言而无信的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监视,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而且,我们减少军事演习次数和规模,不再增派兵力,也是向苏联方面释放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信号,有利于缓解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