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不让步印防长怒批华盛顿美元霸权还能撑多久
8月6日的一纸总统令把美印关系推到公开对峙。美国宣布对印度商品再加征25%关税。印度对美出口中,部分产品的税负因此接近五成。印度政界和民间马上强烈反弹。莫迪政府也迅速采取一系列对策。双边摩擦迅速升级为带有地缘政治意味的冲突。
国内舆论从愤怒很快转为行动。国防部长辛格公开表示,任何外力都挡不住印度走向强大。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阿纳布用激烈言辞回击美国,强调印度的文明和自尊。政府则采取具体措施。印度暂停采购美制阿帕奇直升机。印度加快接收俄制S-400防空系统。印度还推动用人民币结算购买俄罗斯原油。官方这些动作既有军事考量,也有金融和外交目的。
矛盾的直接原因并非偶然。美国把加税归因于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折扣原油。印度过去一年每天大约进口200万桶俄油。印度在中间环节获得了可观差价。保守估计,印度仅在2024年就从这种贸易中获利数十亿美元。美国在俄乌冲突初期并未持续对印度施压。美国当时甚至提出过市场稳定的建议。美国前后的态度反差在印度引发不满。
贸易账单显示另一面问题。美国对印度长期存在不满。两国贸易中,印度对美往往有数十亿美元的顺差。美国批评印度对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美国称这让美豆和乳制品难以进入印度市场。美国还指责印度对跨国科技公司的数字服务征税,触及美企核心利益。白宫要求印度放开部分农产品关税,包括转基因大豆和乳制品,称此举能缓解贸易不平衡。印度经济学家警告,如果放开关税,农产品价格会大幅下跌。小农家庭收入将受重创。印度的政治格局也可能因此改变。
印度的反制不是针对单一政策的报复。印度采取的是一套综合措施。印度对肯塔基州波本威士忌提高税率。印度这样做既是对美国特定利益集团的信号,也有选举考虑。印度动用外汇储备稳住本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印度推动用人民币结算俄油,直接降低交易成本并弱化美元的中介作用。
国际社会的反应各不相同。欧盟与美国对俄贸易的态度存在差异。欧俄经贸在过去一年并未遭到同等制裁。印度和一些观察者把这点当作西方规则双重标准的例证。分析人士也提到历史上强权用汇率和贸易工具影响对手的例子,如广场协议对日元的影响。但分析者也指出,印度的经济规模、财政和外储和当年的日本不同,简单类比有局限。
接下来的外交走向值得关注。北京和新德里的互动变得更重要。莫迪计划中的中国行被视为展现平衡策略的机会。金砖国家内部关于减少对美元依赖的讨论因此得到推动。部分国家开始更积极地探索以本币或其他货币结算的可行性,以降低单一货币带来的外部风险。
贸易数据、能源流向、军事采购和媒体话语在这场对峙中相互交织。印度的政策既受国内政治和经济压力影响,也在全球大国竞争中寻找空间。事态仍在发展。各方下一步的动作将继续影响地区和全球的战略与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