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养老金1592元,缴费指数仅0.48?一位江苏退休女工的困惑道出了千万人的心声。作为GDP常年稳居全国第二的经济强省,江苏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富省穷养老的反差背后,是历史制度缺陷、人口结构压力与区域发展失衡的多重困局。
历史制度的时间错位1995年的工资标准困住2024年的养老金
江苏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仍沿用1995年的社平工资标准——492.25元。即便2023年全省社平工资已达8309元,这个29年前的基数仍在发挥作用。以35年工龄退休人员为例浙江按当前社平工资计算过渡性养老金可达1000元以上,江苏却因固定计息模式仅能拿到45元,差距超20倍。
更严峻的是,江苏采用推算账户法计算1995年前的工龄,导致过渡性养老金占养老金总额比例仅12%,远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南通退休人员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1998年退休时月薪300元,如今养老金2800元,看似增长9倍,但同期房价涨幅达30倍,实际购买力严重缩水。
人口结构的双重挤压老龄化与抚养比倒挂
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4.5%,参保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抚养比降至2.31,远低于全国2.81的平均值。2024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206亿元,收支缺口较2019年扩大40%。即便财政补贴增长20%,仍难以缓解支付压力。
缴费基数偏低进一步加剧矛盾。部分企业长期按最低标准缴费,某退休人员18年平均缴费指数仅0.4243,个人账户余额不足4.1万元,最终养老金仅1357元/月。尽管2024年缴费基数下限提至4879元,但30%灵活就业人员仍选择最低档缴费。
区域发展的二元鸿沟苏南苏北的养老金断层
苏州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达4000元/月,宿迁却仅2800元,差距43%。这背后是经济基础的悬殊苏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705元/月,为苏北地区的3倍。苏北制造业职工平均缴费基数仅全省社平工资的65%,徐州某纺织厂为200名职工补缴的社保人均仅200元/月。
破局之路从制度重构到区域协调
2024年江苏启动过渡性养老金纠错增发,但改革仍需深化需将计算基数与当前社平工资挂钩,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区域差距;鼓励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发展。
养老金不仅关乎个体晚年尊严,更是社会公平的试金石。当经济强省的退休老人仍在为生计奔波,或许该重温那句老话发展为了人民,成果应由人民共享。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