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一场令美国人至今仍心有余悸的激战,极大地推动了朝鲜战争的终结

 128    |      2025-08-07 06:12

上甘岭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之战,我志愿军第15军与第12军一部凭借以坑道为核心的坚固防线,以装备上的劣势成功抵御了敌人的大规模攻势,成为山地坚守防御战的典范。在这场为了争夺3.7平方公里两处高地的激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十万之众。其战事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集中猛烈、战斗之紧张激烈,实属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美军开展“摊牌行动”

随着1952年秋季的来临,朝鲜战场局势相对稳定,中朝军队便把握时机,着力构建以坑道为核心,坚不可摧的防御阵地,同时也不忘加强东西海岸的防御力量。与此同时,志愿军实施了轮换作战的战术,提升了装备水平,储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部队士气因而更为昂扬。

在全面完成抵御“联合国军”潜在进攻的各项准备之后,为强化部队战斗力,大量削减敌军人数,以加快朝鲜战争胜利的脚步,依据中央军委提出的“稳扎稳打,以小搏大,逐个击破,持续消耗”的作战策略,自1952年9月18日起,各部队在其各自防线上,有针对性地对敌军营级以下的关键据点发起了战术性的反击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成功攻克敌军前沿战术要点达58处,并消灭了大量敌军,从而有效改善了我国军队的防御格局。

在我防线的中央区域,五圣山地区占据着对我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五圣山,作为朝鲜中部的制高点,其南部山麓的597.9高地与537.7高地北山(以下简称537.7北山)构成了前沿的重要据点。阵地巧妙地凸向敌方,俯瞰着金化以北的区域和交通要道,对敌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五圣山西侧的西方山和平康川则是我们防线的中线关键所在,地形开阔,铁路与公路穿行其间,深入我方纵深,是敌军北进的必争之地。然而,斗流峰、西方山、王在峰这一系列高地地形险峻,天然地形成了平康的坚固屏障。这一区域由志愿军第3兵团15军负责防守,西侧与第38军相邻,东侧则毗邻第12军。

15军的前身,源自1947年8月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这支部队洋溢着青春与活力。1951年3月,该军作为第3兵团的一员,踏上朝鲜战场,参与了第五次战役以及平(康)金(化)淮(阳)地区的防御战,其战斗力在现代化战争的洗礼中迅速提升。当时,15军下辖第29师、44师和45师,由秦基伟担任军长,谷景生担任政治委员。到了1952年4月,15军接替了26军的防务,负责五圣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线的防御任务。

鉴于当时局势,15军推测敌军最有可能向西方山和平康两地发起攻势,故而我军部署重心转向西方山区域。军主力部队第44师、第29师87团,以及配备的7个炮兵营和2个战车连,共同负责该方向的防御任务。第45师及其所属2个炮兵营,部署在五圣山和中贤山一线,而第29师85团则被安排在芝村和灵台一线的阵地。第86团作为军的预备力量。当时,第45师的主力部队计划于10月18日对注字洞南山之南朝鲜军第2师31团的1个加强营阵地发起攻击,此举旨在配合全线的战术进攻。至于五圣山以南的597.9高地以及537.7北山,则仅由135团负责防守。

在“联合国军”一方,此刻亦无力发动全面的大规模攻势。面对胜利遥不可及且持续消耗的战局,美国统治阶层内部的分歧愈发激烈。为了缓解国内矛盾,扭转被动局面,并配合即将到来的国内大选,他们决定通过施加军事压力来提升谈判时的筹码,并筹备从正面发起旨在有限目标上的进攻。

1952年十月,美第8集团军所辖的第9军负责守卫铁原至金化一域,自西向东依次为南朝鲜军第9师、美军第7师以及南朝鲜军第2师,与志愿军第38军和第15军形成对峙。初旬,美第8集团军向远东指挥部提出,由第9军执行“摊牌行动”的计划,该计划获得批准。此举旨在发起主动攻势,以避免陷入被动局面,并减轻我38军对铁原以北南朝鲜军第9师白马山阵地(即394.8高地)所施加的攻击压力。在目标选择上,鉴于我38军主力已陷入白马山的攻防战,而第15军主力也集中于西侧的五圣山597.9高地(美方称为三角形山)附近,此处显得相对空虚。同时,我15军在537.7北山(美方称为狙击兵岭)利用冷枪冷炮对美军造成了重大杀伤,意图将其拔除,进而平息战线。“摊牌行动”原计划动用美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各一个营,以五天时间,以伤亡200人为代价,趁虚而入夺取597.9高地和537.7北山。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投入的兵力远超最初预想。

在这两座高地之间,坐落着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名为上甘岭。历经残酷战争的洗礼,上甘岭已沦为一片废墟,仅剩地名留在地图之上。美军发起攻势二十余日后,战事升级至战役规模,于是以该村之名,将此次战斗命名为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未曾料想,在这片不起眼的小村庄周边,竟爆发了一场震惊全球、惨烈空前的战争。

争抢拉锯几回合

1952年10月12日与13日,美军及南朝鲜军队针对我国第15军正面阵地,尤其是五圣山区域,展开了猛烈的预先火力攻势。至14日凌晨3时,直接火力准备再次展开,597.9高地与537.7北山处的火力密度达到每秒6发炮弹。如此狂暴的炮火,让在坑道中躲避的45师135团的9连与1连的战士们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剧烈的冲击波震荡着坑道,导致许多人的牙齿被磕破,舌头和嘴唇受损,甚至有战士因剧烈震动而不幸丧生。

14日凌晨4时30分,我军面对美第七师第三十一团、南韩第二师第三十二团及第三十七团一个营,总计七个营的兵力,在空中支援、炮火掩护和坦克协同下,沿六条战线对我597.9高地和537.7北山发起了激烈的攻势。与此同时,敌方还动用了四个营加上四个连的兵力,分别在44师和29师85团正面四个关键地段实施牵制性进攻。当天,敌军对我上甘岭两高地倾泻了超过三十万发炮弹,投掷了五百多枚炸弹,致使我方表面阵地工事几乎全部遭受摧毁。

在坚守两关键阵地的我135团9连与1连,面临极端困境之际,凭借步兵火器和坚固的坑道阵地,他们坚决抵御,顽强抗击。他们先后击退了敌人从排级到营级规模的30余次进攻,并对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在597.9高地上,我9连的一挺重机枪全天发射子弹逾万发,毙伤敌人近300名。即便美军第7师的31团倾尽全力,也未能完全占领我方597.9高地。在537.7北山,南朝鲜军第2师的32团与我1连展开了长达7个多小时的激战,直至正午才攻占主阵地,并在随后20多分钟的肉搏战中成功巩固阵地。我1连仅余20余人退守坑道。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9连和1连将预先准备的弹药几乎耗尽,总计发射了将近40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和手雷近万枚。14日白天的战斗中,由于15军军部和师部炮兵部队正执行反击注字洞南山敌人的任务,无法及时交换阵地进行支援,因此597.9高地的2、7、8、11号阵地以及537.7北山除9号阵地外,所有表面阵地均被敌人占领,我方随即退守坑道。

敌军攻势一经展开,位于上甘岭北面二十余公里处的道德洞15军军部迅速得知,我军多处防御阵地已遭袭,然而尚无法准确判断主攻方向。为此,军部要求各前沿师级部队持续上报战况,以便及时辨识敌军主攻目标。

14日傍晚,45师师长崔建功得知在白日的激战中,我方已丢失了大半前沿阵地,遂迅速调整战略部署,于夜幕低垂之际发起猛烈反击,力图夺回失地。同时,他紧急派遣134团第1营和133团第1营分别驰援597.9高地与537.7北山。当晚,45师集结了135团第2、3、7连以及134团第5连,共计四个连的精锐兵力,趁敌军立足未稳之际,分四路对敌军发起了猛攻,成功收复了所有阵地。在夺回597.9高地的战斗中,135团7连排长孙占元率领突击队抵达山腰时遭遇顽强抵抗。尽管他的双腿遭受了严重的炸伤,孙占元仍坚持指挥战斗,并利用缴获的美制机枪轮番开火,击毙击伤美军士兵80余名。当弹药耗尽之际,他毅然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扑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追授孙占元特等功勋,并授予他“一级英雄”的光荣称号。

15日至18日,双方的较量愈发白热化,阵地争夺战此起彼伏,阵地时而得手,时而失守,一日之内数度易主。每一次易主,都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火轰击和昏天黑地的激烈拼杀,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高地。鉴于战场地域狭小,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营的兵力,双方均采取了逐次增兵的策略,以营、连、排、班为单位,将部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战斗。至17日,南朝鲜军第2师方才通过侦察得知,志愿军正利用坑道战术抵御炮火轰击,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军的高度关注。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国志愿军第15军45师誓死捍卫阵地。

此刻,15军已明确敌人意图,即全力攻占上甘岭区域。据推测,敌军一旦夺取上甘岭,将趁机进攻五圣山,从而突破我军中轴线,进而扭转整个朝鲜战局。秦基伟当机立断,暂停对注字洞南山之敌的反击计划,将45师指挥所迁至德山岘;同时,军部与师部协调,将火炮调往上甘岭,并设立炮兵指挥所统一调度;此外,建立健全后方补给机构,强化后勤支援。除原有弹药储备外,为前线每连额外配备8000枚手榴弹,储备3个月的补给物资,并积极组织向坑道补充弹药、食物及饮用水。

18日夜晚,为了进一步缩短与敌对势力的接触距离,降低我方伤亡,45师巧妙地利用夜幕的掩护,将四个连的兵力秘密部署至坑道或预设的待机点。19日夜间,在炮火的有力支援下,45师再度发起攻势,以四个连和三个连的兵力,对占据我方597.9高地及537.7北山表面阵地的敌军发起了反击。当135团6连抵达半山腰时,突遭美军一个机枪火力点的猛烈扫射,造成重大伤亡。在这危急关头,通信员黄继光挺身而出,英勇无畏地冲向敌军地堡,以自己的胸膛勇敢地堵住了机枪的射击孔,为反击部队打开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勇无畏精神的感召下,反击部队迅速攀登597.9高地,全歼美军第7师五个连,成功夺回了阵地。战后,志愿军总部为黄继光追授特等功勋,并授予他“特级英雄”的荣誉称号。

20日拂晓,敌军以两个营的兵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由于我方伤亡惨重,弹药补给不足,除597.9高地上的0、4、5、6号阵地外,其余表面阵地均被敌军攻占。我方随即撤入坑道,继续坚持战斗。

自七日以来,美军与南朝鲜军队先后调集了十七个营的兵力,我方则投入了二十一个连的兵力,在两处高地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志愿军在战斗中歼敌七千余人,而45师亦承受了惨重的损失。至20日夜间,15军参谋长张蕴钰抵达45师师部,师长崔建功向他汇报称,部队伤亡已逾三千五百人,134团与135团共计仅余二三百人,整个师已无一个完整的编制营。张蕴钰闻言,震惊之余,心中充满了痛惜。考虑到45师已无法再组织有效的反击,他果断调整战术,以坑道战与小股部队的反攻作为主要策略,旨在消耗和疲惫敌军,从而为主力部队的重新部署和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反击争取宝贵的时间。

艰苦的坑道作战

10月21日夜晚,志愿军代理司令员邓华向第十五军下达了重要指示:“当前,敌人正成营成团地向我方钢铁阵地发起猛烈攻势,这无疑暴露了他们在用兵上的失误,也正是我们歼敌于荒野的绝佳时机。我们必须把握这一宝贵机遇,大力杀伤敌军,坚定不移地持续战斗,以确保敌人陷入绝境。”与此同时,志愿军总部决定将第十二军从第二十兵团调归第三兵团指挥,并不断派遣炮兵部队增援上甘岭战役。

战前,志愿军在597.9高地构筑了3条宽敞的坑道、8条狭窄的坑道,以及三十余个简易的防炮设施。当20日美军夺取了表面阵地,我们立即转入坑道,展开持续的抵抗。坑道内的部队与地面反击部队形成默契,协同作战。只要坑道存在,美军就无法安宁。例如,2号坑道中的134团4连在指导员赵毛臣的带领下,坚守坑道达14天之久,组织了11次夜袭,对美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于597.9高地的一号主坑道中,仅存45师的16个连队的一小部分战士,其中以134团第八连为核心,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8连。坑道内设立了临时党支部,负责统一指挥与领导,由8连连长李宝成亲自指挥,对坑道进行了细致的管理与整顿,由此使得坑道内的部队形成了一个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

经过一天的休整,战事于22日再次爆发,焦点聚焦于1号坑道。美军对该坑道口采取了猛烈的攻势:他们用无后坐力炮进行近距离射击,用炸药包实施爆破,并向坑道内部投掷手榴弹;甚至出动P-51战斗机进行低空俯冲扫射。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与狭窄的坑道口,形势愈发危急。李宝成迅速指挥纵深炮火予以支援,成功阻止了美军对坑道口的破坏。夜幕降临后,坑道部队组织精锐小分队展开反击,四处炸毁地堡,潜近哨兵,使得美军陷入草木皆兵的恐慌之中,整夜不得安宁。

尽管如此,坑道内的局势却日益严峻。为了缓解坑道内部队的困境,45师毅然决定在23日晚间,派遣135团5连与坑道内的8连联手发起反击,旨在夺回1号和3号阵地。然而,由于我方火力支援不尽如人意,5连急于求成,侦察工作不够细致,不幸落入了美军精心设下的伏击圈。在美军如暴雨般密集的枪弹之下,全连伤亡过半,反击行动以失败告终。失去支援的8连虽然经过九次激战夺回了1号阵地,但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反扑下,无法坚守阵地,最终被迫退守坑道,出击的8连成员仅剩五人。

自10月23日起,上甘岭之战引发了新华社的广泛关注,随即展开了连续深入的报道。一时间,这块不过3.7平方公里的战略高地,成为了朝鲜、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焦点所在。

在日间抵御美军对坑道的猛烈破坏以及夜间发起的积极攻势中,坑道部队每日平均承受一个班的人员伤亡。为此,45师师长崔建功连续数日动员机关人员对坑道进行增援与补给,派遣了一个连、一个排,甚至是一个班的兵力,以至于师团两级机关的勤杂人员几乎尽数被征调。在24日夜晚,15军军部的警卫连,共96人,被派遣至597.9高地的1号坑道,然而,在穿越上甘岭山脚下的炮火封锁区时,遭遇了惨重的损失,最终仅有24人抵达目的地。

25日,15军召开了作战会议。依据志司及3兵团的指令,决定从新兵中抽调1200名及部分机关人员,以补充45师所需的13个连队;同时,强化上甘岭地区的炮兵配置,迫击炮的数量从36门增至52门,山炮、野炮、榴弹炮以及火箭炮的数量也从66门提升至133门;此外,29师的第86团和第87团将接替45师在上甘岭以北的防御任务,确保45师能够集中力量投入上甘岭的战斗;同时,命令44师和29师的第85团分别派出部分兵力,对敌实施攻击,以牵制和调动敌人。当天,3兵团还决定将12军的第31师作为15军的预备队,该师的第91团已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

第12军31师增援上甘岭。

当志愿军后备力量开始调动之际,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亲自莅临美第9军军部,负责指挥部署的调整。在此过程中,美第7师将597.9高地的控制权移交给南朝鲜军第2师,旨在收缩防御正面,以阻止我军第44师与第29师第85团对其侧翼发起攻势。南朝鲜军第6师则接防了原第2师在灰古介以东的阵地。与此同时,美第3师接管了南朝鲜军第9师在铁原地区的阵地,而第9师则被调往金化以南的史仓里,作为战役的预备力量。

南朝鲜军第2师接替防务后,对坑道的破坏手段比美军更为狠辣。他们采取多种手段,包括用迫击炮对坑道口进行吊射;施放毒气弹和硫磺弹进行熏烤;用巨石堵塞洞口;以铁丝网缠绕成团,严密堵塞通气口;甚至从坑道顶部凿孔装药进行爆破。这些行为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导致我方的1号和2号主坑道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造成了人员伤亡。

面对敌人对坑道的猛烈破坏,粮食和水源的短缺才真正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美军对我军坑道部队及后方交通线实施了严密的炮火封锁,导致坑道内的部队粮尽水绝。火线上的运输员不惜付出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将一袋袋压缩饼干送入坑道,然而,因干燥至极,士兵们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法将这些饼干吞咽下去,饥渴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敌人。在极端的困境中,坑道部队不得不依靠尿液来解渴。军长秦基伟深知,坑道部队的坚守是消耗敌人、赢得反击宝贵时间的关键。因此,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向坑道输送物资。火线上的运输员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不顾伤亡,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入坑道。凡成功将一筐苹果送入坑道的,记二等功!即便如此,任务依然难以完成,最终仅有苹果一只被送入坑道。135团7连已缺水达7天,但全体指战员都舍不得吃一口苹果。在连长张计发的命令下,这只苹果在坑道中转了整整两圈,才被士兵们所食用。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进中国的教科书,成为教育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教材。

10月21日至29日,我军处于坚守坑道与备战反击的关键时期。敌方投入了11个营的兵力,而我军则部署了21个连。在这两个阵地上,双方围绕坑道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包括破坏与反破坏、封锁与反封锁、围攻与反围攻等战术。尽管我军付出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却成功歼敌4700余人。我军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遭遇挫折,其余均告成功,有效削弱了敌军实力,严重破坏了其阵地稳定性。与此同时,纵深部队为支援坑道部队,45师133团在537.7北山组织了7次反击,对南朝鲜军造成了沉重打击。28日,我军恢复阵地后,直至30日下午才失去该高地主峰。在597.9高地,我军以2个班至9个排的兵力组织了5次反击,一度占领主峰。这些反击不仅为坑道部队提供了物资和人员补充,还增强了其战斗力,为大规模反击奠定了有利基础。

二野劲旅的反击

10月30日,南朝鲜军队再度攻占了537.7北山高地。为恢复并稳固阵地,志司与3兵团决议,调遣第12军31师及炮兵第2师4个连队正式投入战斗。第12军乃赫赫有名的二野劲旅,以顽强拼搏的战斗风格、超凡的战斗力以及卓越的战绩著称,当时正驻防于上甘岭东侧的金城地区,肩负着防御作战的重任。自上甘岭战役爆发以来,12军始终密切关注战场动态。此次受命参与反击战,全体指战员均表示,定当展现出主力军的豪迈风采。军长曾绍山,政委李震,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率领部队支援15军,而31师作为一支久经沙场的老部队,是12军的主力师,下辖的91团和93团更是红军团,以其坚毅的作风和强大的突击能力著称。

军长秦基伟对15军的反击准备进展表示满意,并果断决定把握美7师西调的绝佳时机,对占据我方597.9高地及537.7北山前沿阵地的敌军发起反击。597.9高地地形险峻,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其得失对整个战局态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15军将此次反击的首要目标锁定在了该高地。

“联军在三角形山遭遇了失败。”

在激战于3号高地的坚守战中,91团5连连的年轻战士胡修道,在阵地上同袍战友悉数阵亡的危急关头,从晨曦初露奋战至黄昏时分,寸土不失,孤身一人击溃敌人超过两百名,谱写了一曲孤胆英雄的壮丽篇章。战后,胡修道荣获特等功勋,被授予“一级英雄”的崇高称号。与此同时,该团8连的战士王万成与朱有光,以舍生忘死的英勇精神,勇闯敌阵,引爆爆破筒,与数十名敌人同归于尽,确保了后续部队得以稳固阵地。8连副班长蔡兴海率领一个战斗小组,顽强抗击敌人长达一日,成功捍卫了阵地,击毙敌人四百余众,而自身毫发无损,充分展示了“小群战术”在打击敌人上的强大威力。

11月5日,为了确保战役的全面胜利,志愿军3兵团与15军果断决定,乘胜对537.7北山发起反击。鉴于12军加入战斗,上甘岭的战斗规模已升级至战役层面,3兵团随即调整战略部署。决定由12军的31师接替15军的45师,承担上甘岭地区的作战任务,而45师则转驻兵马洞进行休整(师属炮兵除外)。31师中的91团与93团负责防守597.9高地,92团全力反击537.7北山的敌人;29师的主力守卫五圣山与中贤山阵地,同时一部兵力与31师协同作战;12军的34师100团和106团被调往文岩里与洗浦里地区,作为预备力量;增派了超过300门火炮支援上甘岭的作战。此外,为便利指挥调度,12军副军长李德生在德山岘设立五圣山指挥所,统一指挥所有参战部队。炮兵第7师的师长颜伏则负责组织炮兵指挥所,统一调配炮兵力量。这两个指挥所均直接接受15军军长秦基伟的领导。在这天,中朝联合司令部特别通令嘉奖了15军。

志愿军勇士们奋勇向537.7高地北山之敌发起猛烈反击。

11月8日,31师92团抵达上甘岭,原本计划先行熟悉战况,再行发起反击,然而形势紧迫,被困于537.7北山坑道中的我45师133团4个连队已伤亡殆尽,连续十多日未得到任何支援。92团不再犹豫,立即着手反击的准备工作。11日16时,92团派出2个营,在炮火掩护下,对北山之敌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同时,87团一部在注字洞南山实施佯攻,以此分散敌人的火力。我方反击部队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勇敢顽强地与敌人激战至当日下午17时50分,成功夺回了所有阵地。12日起,南朝鲜军接连调动16个营的兵力,在空中和炮火的支援下,全力进行疯狂的反攻,企图挽回败局。与此同时,注字洞南山之敌对我方后方道路进行封锁射击,以支援其正面战场的反攻。为了粉碎敌人的企图,自14日起,我将驻守在597.9高地的93团2个营调往北山参战。在此期间,92团和93团共击退南朝鲜军的132次进攻,毙伤敌人2000余名,尽管敌人仍在疯狂反扑,但这充分显示了南朝鲜军战斗力的迅速提升,他们已不再是朝鲜战争初期那种一触即溃的“豆腐军”。

11月18日,12军34师106团接替92团,投身于537.7北山战斗。面对重重困难,该团依然英勇奋战。他们在战斗中及时抢修坑道工事,不仅改善了作战和生活环境,还以少量兵力坚守阵地,灵活运用火力,对敌实施有效打击,从而巩固了战局。自20日起,敌方虽因损失惨重,仅以连级以下兵力进行连续的小规模攻势,但其空军与炮兵对我实施了报复性轰击。然而,至25日,敌方再无力量发起进攻,所谓的“摊牌行动”被我方彻底挫败,上甘岭战役随之宣告胜利结束。

一战威名天下扬

上甘岭之战,从局部战斗演变为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敌我双方在仅有3.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投入了浩瀚的人力和兵器,展开了长达43天的激烈争夺,其战斗之惨烈,堪称罕见。尤其是炮火交加的密度,更是超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何一场战役。

在这场激战中,敌方投入了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师、第9师以及众多其他部队,共计11个步兵兵团(战役期间增援新兵超过9000名),炮兵部队18个营,口径105毫米以上的火炮超过300门,坦克超过170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超过6万人。而我志愿军参战兵力包括15军的45师、29师,12军的31师和34师的一个团,炮兵第2师、第7师的部分兵力,火箭炮兵第209团及其他部队,总计约12个营,装备火炮133门,总兵力约为4万人。双方参战兵力总计超过10万人。

“此次战役实际上已演变为朝鲜战争的‘凡尔登’,即便动用原子弹,亦难以彻底消灭‘狙击兵岭’(537.7北山)与‘爸爸山’(五圣山)上的我军部队。”

上甘岭之战是对我军以坑道为核心防御体系的严峻考验,为我国军队的坚守防御战术增添了新的篇章——坑道战。实践业已证明,我军凭借坑道工事保存实力,与野战工事相结合,有效抵御了敌人的空中和炮火优势,实现了“寸土必争”和“持久坚守”的战略目标,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尤为关键的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彰显了中朝军队阵地防御的日益坚固,极大地提振了我国坚守防御的信念。敌人凭借现有兵力和手段,已无法突破中朝军队的正面防线。自此,“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未曾再发起大规模的攻势,结束战争唯有重返谈判桌。

指挥着上甘岭战役的,是我国15军的军长秦基伟将军。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我方在炮兵、通讯、侦查、工程及后勤等领域倾力支援与保障,上甘岭地区的战斗尤其得到全力的支持。特别是在炮兵领域,其贡献尤为显著,美军在战场上的伤亡中有70%源自我军的炮火。同时,朝鲜人民对于上甘岭战事的大力支援同样不可或缺,金化和淮阳两郡动员了8237名民众投身支前工作,确保了从战场救护所至师医院的伤员转运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此外,志愿军灵活有效的政治工作也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主角非志愿军第15军莫属。这支充满活力的年轻部队,面对突发的攻击,展现了沉着冷静的应对之策,行动迅速而果断。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中,他们经受了严峻考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尤其是45师,他们精神焕发,勇敢面对强敌,敢于战斗,敢于拼搏,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却立下了赫赫战功,荣获“联司”通令嘉奖。此外,12军31师等部队也投入了战斗,为战役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15军44师和29师在对抗美军第7师的西线战场上,不断发起反击,为上甘岭的战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七十余载前的那场空前惨烈的战役,如今已化作永恒的丰碑,“上甘岭”一词,更是英勇顽强精神的象征。志愿军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壮举,至今仍历历在目,触动着我们的心灵。长久以来,提及抗美援朝,国人必会联想到上甘岭,而一说到上甘岭,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那赫赫有名的15军。昔日,15军在人民军队序列中并不显眼,然而,经此一役,其声名鹊起,威震四海。

1956年,我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同名电影《上甘岭》,这部作品堪称描绘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之作,生动还原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与残酷。影片深情赞颂了志愿军战士们坚守阵地、在极端困境中不屈不挠,与敌军殊死搏斗、无畏无惧的奉献精神。电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国》更是传唱大江南北,历久弥新。

15军凯旋回国后,于1961年6月荣获中央军委青睐,转型为我军独一家的空降兵部队。历经数十载的建设与拓展,该部队已整编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之一,具备随时升空、随地降落、降落即战、战斗即胜的全方位、全天候空降作战实力。如今,它已成为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中一支令人敬畏的快速突击力量。